當地時間3月4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國會作了一場耗時1小時40分鐘的長篇演講,對其執政40余天內采取的一系列內政外交政策進行總結,顯示了本屆美國政府的特有風格與總體趨向。
首先,此次演講旨在強化美國自身政治優勢,筑牢國內對其執政計劃予以支持的政治基礎。在美國,總統通常向國會的首次演講是在其任職一年之后進行,即總統發表的國情咨文,用以總結過去成就,并向民眾明確未來一年的執政方向。此次國會演講時間安排大幅提前,表明新一屆美國政府認識到,之前數周內密集且激進的系列內外政策在美國社會產生較大爭議,甚至存在引發支持共和黨選民群體質疑的極大可能性,有盡快向這些群體進行解釋的必要性。
整篇演講凸顯明顯的黨爭意識,美國內外眾多問題被推到前任總統和民主黨身上。許多國際媒體分析共和黨政府并不熱衷于搞兩黨妥協或政治團結,相反卻是以“問題皆在民主黨”的邏輯,制造更尖銳的政黨對立或政治分裂,意圖借此消除支持者對其近段時間出臺政策的疑慮。
其次,演講明確美國政府“找回靈魂”和塑造強大經濟的政策軌跡。當前美國價值觀和美國經濟發展道路皆處在再界定的關鍵階段。多元文化與一元文化之間的角逐、綠色經濟模式和傳統經濟模式的碰撞越來越激烈。譴責種族批判理論、批駁“覺醒病毒”、終結DEI(多元、公平和包容)信條、拒絕難以同化的非法移民進入等,無不表明美國新政府追求的美國靈魂是一個回歸美國傳統的有濃厚WASP(白人盎格魯-撒克遜新教徒)情結的目標,這可能引發出族裔、性別等不同差異性群體間的認同紛爭且使這種紛爭會更趨突出和尖銳。在全球經濟加速綠色轉型、融合度加深的背景下,美國推行“碳化”等經濟政策,試圖以此解決經濟困局和通脹問題。這不僅導致美國國內經濟“逆勢而行”,還試圖將全球經濟作為美國發展的“代價”。這種經濟政策,正在被美方當作應對自身及全球經濟困局的“良藥”,這預示著“政治對立”的故事不僅不會結束,相反,很可能還會繼續很長時間。
第三,經濟思維政治化,成為此次國會演講的核心主題。通脹問題是影響黨派政治力量消長的關鍵議題,既決定了去年民主黨大選中失敗的結局,也會決定著共和黨人權力優勢是否持久。新一屆美國政府顯然對此認識得十分真切,演講的主要主題之一恰恰是宣揚其成功地化解了通脹。一些美國媒體認為新一屆美國政府解決通脹的方法,只是在治標而不治本。依靠加大對傳統能源的利用來降低通脹,往往最終會是經濟難健康可持續。通過“政府效率部”大幅裁員、裁項目、裁費用來削減通脹,往往又會使國家與政府的自身治理陷入亂局,反而導致社會混亂及帶來更多經濟成本。以對外征關稅增強美國經濟活力,已被此前美國類似政策導致通脹惡化的事實證明很難行得通。
第四,此次演講中重申的“以對內減稅、對外征稅實現振興美國制造業”的信條,最終很可能對美國自身造成反噬。國債高企與政府赤字持續累積,被一些美國高官認為是當下美國“衰敗”“腐敗”的主要緣由,而消除積弊,實現振興的關鍵鑰匙在如今的美國政府看來是關稅。以向他國征收高額關稅,來引導全球最具活力的經濟要素匯集到美國,以解決自身經濟痼疾,并以對內減稅鞏固基礎選民群體對共和黨的支持,這套邏輯的實踐必然導致他國對美進行關稅和貿易反制,會使美國一些人將關稅視作“萬金油”的政策最終被“回旋鏢”所傷。美國有些高估了自身市場的全球吸引力,低估了其他經濟體擁有的廣闊市場的活力。經濟的疲軟化和通脹高企,最終會導致不滿現狀的選民群體改變對共和黨的支持,而明年中期選舉和2028年大選很大可能會出現共和黨目前強勁政治勢頭逐漸衰退的情況。
到明年初再回頭重溫美國新總統的此次國會演講時,大多數美國人可能會有更大的不同感受。(作者是外交學院國際關系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