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錫悅 “背水一戰”,韓國政壇風云詭譎
楊丹志 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博士,中國人民大學國家安全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近日,韓國憲法法院舉行總統尹錫悅彈劾案庭審第11場公開辯論,這也是彈劾案庭審的最后一場公開辯論。歷時73天的尹錫悅彈劾案審理終于告一段落。
法庭審理主要集中在“尹錫悅發動戒嚴的目的及其實施的行為、程序是否違憲”等關鍵問題上,最終判決結果取決于對其違憲事實的認定。被停職逮捕的尹錫悅數次缺席這一馬拉松式的審理過程。但在最后一次法庭辯論中,尹錫悅進行了70分鐘左右的自我陳述。
在陳述中,尹錫悅始終堅持其發動緊急戒嚴是為了“克服國家危機,是總統行使合法權限”。他認為其發動戒嚴要件充分,程序合規,對自己的行為沒有一絲反省和悔意。同時,尹錫悅及其律師團隊繼續為其發動戒嚴編造理由。尹錫悅的律師車基恒在多場聽證會上進行毫無根據的無端猜測和惡意造謠,聲稱存在外部勢力對韓國政治、選舉及媒體的干預,然而,其言論毫無事實依據。另外,來自國民力量黨的韓國代總統崔相穆也動用權力,在關鍵人事任命上拖延,遲遲不予任命最后一名憲法法院法官,實則是為尹錫悅彈劾案的最終審理制造變數。
尹錫悅的強硬態度和執政黨陣營未徹底放棄尹錫悅的做法,也使其鐵桿支持者再度集結,并在審理期間多次制造事端。
但從韓國國內目前種種跡象來看,尹錫悅想要實現“絕地反擊”的機會極為渺茫。韓國國內多數觀點傾向于認為尹錫悅發動戒嚴程序及過程違反憲法和法律,甚至執政黨陣營內部也有部分人對此表示認同。
在憲法法院法庭辯論中出庭作證的16人中,除了個別官員為尹錫悅開脫外,多位證人,包括一些高級將領,均作出不利于尹錫悅的陳述或保持沉默。近期的韓國民調顯示,49%的受訪者認為應該由在野黨陣營的候選人贏得大選,實現政權輪替;40%的受訪者認為應由當前政府繼續執政。
由于圍繞尹錫悅彈劾案的爭斗已成為當下韓國國內政治的主線,國家事務的正常運行不可避免地受到沖擊。韓國政府目前在一定程度上處于失能狀態。朝野雙方此前曾就應對當下韓國經濟發展困境達成共識,但現實情況是雙方頻繁改口或提高要價。最終,民生改善問題與政黨爭斗問題相比,被放在了第二位。
3月1日是韓國“三一運動”紀念日,支持和反對尹錫悅的兩派民眾分別在首爾光化門和汝矣島一帶舉行大規模集會。據警方非正式估算,尹錫悅支持者舉行的兩個集會有12萬人參加,在野黨支持者集會約有1.8萬人參加。可見,尹錫悅的支持者依然有較強的號召鼓動能力,特別在形勢發展對尹錫悅不利的情況下,極可能采取冒險一搏的方式進行抗爭。而這將導致韓國社會被進一步撕裂。
編審:唐華 蔣新宇 張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