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訪美:“買買買”能否維系美印關系?
王世達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南亞所執行所長、研究員
2月12—13日,印度總理莫迪訪問美國。此訪是莫迪在特朗普再次就任總統之后首次與其會面,也是近期第四位訪問白宮的外國領導人。訪問期間,美印發表聯合聲明,聚焦國防合作、技術合作、經貿聯系等諸多議題,而關稅和貿易問題是莫迪此訪的重中之重。
2月13日,特朗普簽署備忘錄,要求美國職能部門確定與每個外國貿易伙伴的“對等關稅”。備忘錄稱,無論是盟友還是對手,美國都遭受著不公平的貿易待遇。這種缺乏對等性的貿易關系是導致美國長期存在商品貿易逆差的重要原因。為此,美國將推行名為“公平對等計劃”的貿易政策,對每個貿易伙伴確定相應的對等關稅,并涵蓋所有與美國有貿易往來的國家;美國將以此“減少龐大且持續的商品貿易逆差”,解決與外國貿易伙伴之間“其他不公平和不平衡的貿易問題”。
從這一背景看待莫迪訪美,就不難理解其重點所在。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公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美印貨物貿易總額為1292億美元,其中美國對印度出口418億美元,從印度進口874億美元。因此,美國對印度的貿易逆差為457億美元,相比2023年增長5.4%。美國是印度商品和服務的最大出口市場。很顯然,這對于高度關注關稅以及貿易逆差問題的特朗普而言,是完全不可接受的。
事實上,早在莫迪訪問之前,美國就開始圍繞美印貿易問題造勢。特朗普一方面表示,期待與印度達成“出色的貿易協議”,一方面又稱“現有制度非常不公平,所有國家(包括印度)都占美國的便宜”。白宮發布的一份新聞稿指出,對于美國給予最惠國待遇的國家,美國對農產品的平均關稅為5%,但印度的平均適用最惠國關稅高達39%。印度還對美國摩托車征收100%的關稅,而美國對印度摩托車只征收2.4%的關稅。
為解決兩國間的貿易不平衡問題,美印在聯合聲明中就關稅和貿易問題達成一系列協議。
首先,美印制定了雄心勃勃的中長期貿易目標。雙方決定,到2030年,將雙邊貿易總額增加一倍以上,達到5000億美元。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雙方宣布將指派高級別代表就此談判新的貿易條款,在今年秋季前簽署第一階段互利、多部門的雙邊貿易協定(BTA),加強和深化商品和服務領域的雙邊貿易,并將努力增加市場準入,減少關稅和非關稅壁壘,深化供應鏈整合。
其次,印度立即采取措施解決現存貿易壁壘。美國歡迎印度最近采取措施降低對美國波旁威士忌、摩托車、信息和通信技術產品以及金屬產品的關稅,并放寬美國農產品(如苜蓿、干草、鴨肉)和醫療器械的市場準入。雙方承諾將通過增加美國對印度的工業品、能源、武器裝備出口,以及印度對美國的勞動密集型制成品出口來加強雙邊貿易。雙方還將共同努力增加農產品貿易。
第三,印度增加對美國的綠地投資。特朗普和莫迪承諾為美國和印度公司在對方國家進行高價值產業綠地投資創造機會,但實際上基本都是印度公司對于美國的投資。印度公司在阿拉巴馬州和肯塔基州投資生產鋁成品的先進工廠,在德克薩斯州和俄亥俄州的鋼鐵制造投資,在北卡羅來納州生產關鍵電池材料等等。據統計,這些投資為美國當地家庭提供了3000多個就業崗位。
因此,不難看出,莫迪此次訪美的關鍵詞是“買買買”。很顯然,印度此舉旨在“投特朗普所好”,避免美印關系遭受重挫,以及被特朗普加征不可承受的關稅。然而,印度大幅讓步能否實現預期目標尚待觀察。未來,不能排除特朗普對印度提出進一步的經貿讓利訴求,而美印關系也將因此承受更大考驗。
編審:高霈寧 蔣新宇 張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