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事件頻發,西方社會怎么了?
呂蘊謀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歐洲安全項目負責人
2月4日,瑞典厄勒布魯市發生校園槍擊事件,導致包括兇手在內的11人死亡。瑞典首相克里斯特松將該事件稱為“瑞典歷史上最嚴重的大規模槍擊案”。同日,美國俄亥俄州新奧爾巴尼市一工業園內也發生大規模槍擊事件,造成多人傷亡。這兩起案件只是西方社會不穩定性凸顯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西方社會撕裂加劇,暴力極端事件頻發。主要有三方面特點:
其一,槍支暴力泛濫。本次,瑞典和美國的暴力事件均系槍擊事件,并且兩案的槍手可能均具有合法持槍資格。可見,允許持有槍支政策為“獨狼式”襲擊提供了便利。另據美國網站“槍支暴力檔案”統計,僅2025年的第一周,美國就已發生200多起致命槍擊事件、450多起非致命槍擊事件、5起大規模槍擊事件。
其二,無差別、大規模襲擊問題凸顯。本次瑞典槍擊事件發生在校園中,造成嚴重后果,應該算是一種無差別、大規模的襲擊。2024年,英、法、德等歐洲國家均發生過駭人聽聞的嚴重暴力案件。特別是2024年12月,德國馬格德堡發生圣誕集市汽車沖撞案件,造成300多人死傷,讓世界為之震驚。無差別、大規模襲擊的發生,表明兇手針對的不是特定主體,而是對某一群體甚至是社會存在廣泛的惡意。
其三,社會極端情緒展現出蔓延性和聯動性。以英國為例。2024年,英國南港鎮發生暴力殺人事件后,某些團體煽風點火,導致英國多地出現大規模暴力騷亂,為社會治安帶來嚴重挑戰。當前,社會極端思潮或某種特定的思想體現出高度串聯性,這一點在美歐之間體現得尤為明顯。尤其是特朗普上臺后,大西洋兩岸的保守、排外勢力存在明顯聯動傾向。
西方暴力極端事件頻發,其背后因素值得深入分析:
其一,經濟不振是社會負面情緒持續累積的源發性因素。近年來,西方經濟增長速度放緩,民眾獲得感持續缺失。尤其是歐洲,英、法、意等主要經濟體近年來經濟增速均不甚理想,而一向有歐洲經濟“火車頭”之稱的德國更是陷入衰退境地。同時,通脹高企、失業率上升更令民眾感受到切膚之痛,社會不滿情緒持續累積。此外,民眾患貧更患不均。與民眾生活壓力不斷增加相對應的是,西方社會的不平等問題仍在加劇,集中體現為貧富差距持續加大。在新經濟業態飛速發展的今天,西方不同社會圈層從中獲益的程度也有明顯差距,這逐漸成為很多群體選擇將極端行為作為表達方式的一個深層次原因。
其二,政治極化加劇社會撕裂。近年來,與經濟失速近乎同期發生的還有政治“失序”。這在歐洲集中體現為主流政黨失勢、極化政黨崛起。很多過去位居政治光譜一端的極端小黨逐漸憑借較能迎合選民的綱領策略擴大影響力,成為民眾“求新”“求變”心理下的選擇,也引領了政治極化向社會極化傳導的過程。在此情況下,對立情緒嚴重、對不同意見的容忍度降低、訴求表達手段極端,成為政治極化在社會層面最主要的體現。2024年是“大選年”,針對政治人物的暴力事件頻次明顯增多。美國方面有針對特朗普、哈里斯的直接襲擊或死亡威脅,斯洛伐克、丹麥等歐洲多國領導人也不同程度上成為政治暴力的受害者。當前,美國和歐洲政治和社會思潮均存在明顯的“右轉”態勢,保守排外、民族主義思潮和不時發生的與移民難民相關事件相互作用,共同推動社會矛盾的升級與激化。
其三,新老媒體推波助瀾。一方面,西方媒體傾向于對暴力事件鋪天蓋地報道,這在一定程度上雖發揮了警示與提醒作用,但對西方民眾的心理產生負面影響,加劇群眾的不安全感和不滿情緒,也易引發效仿。另一方面,當前快速發展的社交媒體既為仇恨言論、社會極端思潮的蔓延提供了傳播平臺,也為極端暴力事件的勾連提供了便利。2021年1月的美國國會山騷亂,就是社交媒體煽動社會事件的一個例子。
在個人主義被普遍奉行的西方社會,社會凝聚力下降是一個很難逆轉的趨勢,而社會價值觀與利益的多元發展更對各國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出不小挑戰,這些都為極端暴力的思想和行為提供了溫床。特朗普上臺后,美國的政策更加保守和強硬,與歐洲近年來“右轉”態勢形成“共振”,預計未來西方各類社會亂象、怪象恐仍會層出不窮。
編審:唐華 蔣新宇 張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