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文化和自然遺產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綻放新光彩
何穎 中國網時事評論員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傳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強調,要持續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傳承、利用工作,使其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綻放新光彩,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求。要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領域國際交流合作,用實際行動為踐行全球文明倡議、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當前,中國世界遺產總數達到59項,居世界前列。這些世界遺產各具特色,見證了中國五千年燦爛的文明史,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秀文化資源。7月27日,“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北京中軸線及其建筑作為古今中外歷史建筑、城市區域的杰出代表,承載著深厚的民族歷史文化內涵。要以此次申遺成功為契機,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的整體性、系統性保護,進一步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提升文化軟實力,增強文化自信。
守護好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和自然珍寶要堅持問題導向。加強搶救性、系統性和原真性保護,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制,一方面運用好文物保護監測體系,積極推進數字化技術,使用大數據、人工智能提高監測識別效率,進行動態化管理,尤其是要強化對散落民間的、處于瀕危狀態的非遺保護,緊盯短板弱項,做到早發現、早預警。另一方面,針對文物本體、盜掘盜竊、火災風險、生產活動及自然災害等安全風險,制定切實可行的拯救措施,及時修補,快速堵塞漏洞,防微杜漸,消除隱患。按照保護第一、傳承優先的原則,運用好監測機制,緊盯文物保護和利用的重點領域、關鍵環節,預防可能出現的風險,萬無一失做好文物保護工作。
強化技術支持與創新,運用高新科技加強文物保護利用。通過科技手段,提升文化遺產的保護和修復效率。如通過三維激光掃描等技術為文物創建數字檔案;利用無損檢測等技術采集文物現狀信息、通過超聲波透射等手段評估古建筑健康狀況;運用數字修復、3D打印技術實現文物重生。鼓勵和支持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推動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設計相結合,依托豐厚文化資源,豐富創意和設計內涵,打造具有文化魅力的新產品和新業態。
文化遺產的保護離不開高素質的專業隊伍支撐。因此,要加強人才培養和發揮人才的作用,打造一批具有文化保護、考古等專業知識和技能的人才,以應對工程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挑戰。
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領域國際交流合作,為世界文明百花園增添絢麗的色彩。中國約有5000年的文明史,是歷史最久遠、文明最連貫的國家之一。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不僅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驕傲,也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要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領域國際交流合作,提高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在交流互鑒中不斷發展繁榮,以現代化視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讓傳統文化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時代價值,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編審:蔣新宇 唐華 張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