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爭在人工智能發展治理上走在前列
文 | 劉興旺 中共福建省委黨校〔福建行政學院〕副教授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強調,人工智能技術加速迭代,正迎來爆發式發展,上海要總結好以大模型產業生態體系孵化人工智能產業等成功經驗,加大探索力度,力爭在人工智能發展和治理各方面走在前列,產生示范效應。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體現了黨中央對人工智能發展治理的高度重視。
人工智能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頭雁型”戰略技術,已從單體技術創新升級為能夠加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它不僅與每個人息息相關,更是科技強國建設的重要支撐,肩負著我國開拓數字文明發展的歷史使命。
根據行業分析,2025年我國人工智能產業將迎來爆發式增長,增速領跑全球。在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新征程上,我們在核心架構設計國產化、場景融合運用縱深化等方向大有可為。落實“力爭在人工智能發展和治理各方面走在前列”的重要指示精神,通過構建自主可控的人工智能技術生態、培育深度融合的人工智能經濟形態、打造健全完善的人工智能治理體系,人工智能必將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注入新動能。
目前我國人工智能發展呈現三大明顯趨勢:?一是智能應用與通信網絡協同進化?。以遠程問診、自動駕駛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應用需要高速網絡支持,而這些智能場景反過來也在推動網絡升級。這種雙向賦能,正在重塑經濟社會發展方式。二是算力基礎設施的戰略升級。算力、智能算力、超級算力的一體化布局,本質上是在建構數字時代的新質生產力。以“西數東算”工程為代表的算力網絡布局,既是解鎖數據要素價值的核心密鑰,也是爭奪全球科技話語權的關鍵布局。三是大模型驅動的理念突破。我國大模型產業實踐表明,解決人工智能發展的算力難題,不能只靠技術突破,還需要制度創新配合。技術與制度協同創新,既是破解算力約束的可行路徑,更是創造技術擴散乘數效應的戰略選擇。
全球正處于新一輪生產力變革關鍵期,把握人工智能發展趨勢、推進基礎設施超前布局、構建適應性治理體系,就成為提升我國全球科技競爭力的關鍵手段,也是力爭在人工智能發展和治理各方面走在前列的重要聚焦點。力爭在人工智能發展和治理上走在前列,就如同手機操作系統改變移動互聯網生態一樣,需要讓人工智能技術重塑科技競爭的基礎條件。我國數字產業建設與人工智能技術創新已形成良性互動的發展格局,在平衡算力結構、穩定金融支持、推動規則適配等產業基礎性建設方面不斷取得進展,不僅實現關鍵技術突破的“破壁效應”,更建構起創新要素協同機制。不少國內大模型技術公司,實現了基礎理論研究突破、算力成本降低、文字與圖像等多類型數據融合等多個關鍵基礎條件的突破,正加速推進產業升級,助力我國人工智能發展保持快人一步。
伴隨著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技術與制度協同創新正轉化為我國人工智能發展的系統實踐。我國已經呈現出人工智能產業應用場景的規模化優勢,持續強化這一優勢,需要向著攻克算法理論、高端芯片等能夠助力產業發展的方向前進。在制度層面,基于政策供給、要素重組與機制革新完善了產業支撐體系,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對創新要素的集成效能,實現市場效率基因與制度優勢的同頻共振。在實施路徑上,聚焦基礎層攻堅,在加速人工智能芯片、核心算法等關鍵領域的國產化替代進程的同時,前瞻布局存算一體芯片產業等關鍵技術研發。
展望未來,只要我們以歷史主動精神強化戰略定力,實現技術革命與制度變革的有機統一,在搶占技術制高點的同時筑牢安全屏障,必能在人工智能發展和治理各方面走在前列,為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增添新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