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發展歷史經典產業 打造提振消費新引擎
文 | 何映昆 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主任
歷史經典產業是“民族文化的瑰寶”,是傳統消費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時期,歷史經典產業加速跨界融合,重構消費者與傳統技藝的連接方式,發展成為消費市場的“新引擎”。
一、歷史經典產業深刻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歷史經典產業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是滿足民生需求、增進民生福祉的重要保障。歷史經典產業涉及茶葉、絲綢、中藥、瓷器、酒等眾多細分行業,涵蓋老百姓“衣食居用行、育教醫康養、文娛旅美尚”等方方面面,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物質基礎。推動更多個性化、多樣化的歷史經典產業產品走向千家萬戶,為人民提供高品質的消費產品,有助于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顯著增加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
歷史經典產業從古至今都是富民產業,是助力地方經濟增長、實現共同富裕的動力源泉。歷史經典產業貫穿農業和工業經濟時代,將資源稟賦轉化為經濟優勢,不斷催生新的生產方式和社會形態。當前,歷史經典產業高質量發展,逐漸成為我國部分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是當地基層人民收入的重要來源,為實現共同富裕開辟新路徑。如龍泉青瓷、龍泉寶劍、青田石雕、開化根雕等是浙江省山區26縣的重點支柱產業,富民效益明顯,僅麗水龍泉劍與瓷兩大產業就吸納從業人員超過三萬,為百姓帶來了豐厚的經濟收益。
歷史經典產業凝結勞動人民智慧,是傳承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人民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關鍵路徑。歷史經典產業承載著匠人世代相傳的精湛技藝,系統保存著中華民族的技藝密碼、習俗傳統和價值圖譜,構建起民族精神的文化坐標。如絲綢、阿膠、瓷器和茶葉等歷史經典產業產品被譽為“四大國禮”,在外交事務中一直扮演著文化使者的角色,成為外交禮品的首選,從“衣被天下”到“美美與共”,歷史經典產業充分展現傳統中國工藝的最高標準,激發國民對傳統工藝的自豪感,向世界傳遞中國美學價值。
二、深刻把握消費升級、新一輪技術革新發展形勢
人民群眾消費需求不斷升級,為歷史經典產業引領消費品行業發展提供廣闊空間。當前,我國消費市場呈現蓬勃活力,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持續轉化為消費升級的強大動能,以綠色消費、文化消費、服務消費為主體的新型消費需求不斷增多,個性化定制、品質化體驗、高端化消費成為新趨勢。這要求歷史經典產業不斷挖掘產業文化價值,持續開拓消費新場景、新業態、新模式,滿足消費者多元化、定制化、文化消費等需求,為傳承千年的歷史經典產業注入嶄新活力,為提振消費、擴大國內需求提供有力支撐。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推進,為歷史經典產業發展帶來傳承與創新雙重考驗。歷史經典產業常面臨文化傳承、生產效率、市場競爭力的“不可能三角”,過度依賴傳統工藝導致效率低下,盲目工業化則喪失文化獨特性,而技術革新與傳統工藝的融合恰能破解這一困局,亟須通過技術解碼文化基因、數據重構生產邏輯、場景激活消費需求,實現生產力的質變躍遷。歷史經典產業也需利用新技術進行跨界創新,增加產品品種,利用數字技術開拓營銷手段,打通市場,以供給端融合創新有效帶動消費需求增長。
三、“四個加快”推動歷史經典產業高質量發展
加快推進數智深度融合,強化產品供給能力。立足產業發展需求,支持建設技術創新中心、研發中心等科創平臺。鼓勵使用數字技術解析傳統工藝原理,推進傳統工藝流程標準化。加快歷史經典產業企業數字化改造升級,形成一批數智賦能典型場景案例。支持構建歷史經典產業大模型,建設配方、紋樣、工藝等語料庫和數據庫,實現資源數據的有效貫通。鼓勵對現有工藝流程優化再造,探索開發新工藝、新方法,對適宜機械化生產的工藝技藝予以升級和改造。
加快推進文化資源賦能,開發新型消費市場。堅持保護與發展并舉,加大傳統工藝和重點產品文化傳播推廣,推動歷史經典產業文化挖掘和價值發現,找準發展新質生產力產業定位,構建龍頭企業引領、特色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產業模式。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培育拓展文化創新消費場景,將優質消費品納入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費范圍,以滿足高標準消費需求推動歷史經典品牌振興。加快與文旅、時尚、藝術等領域跨界融合,鼓勵品牌與設計師、藝術家合作,推出聯名款、限量款產品,以顛覆性創意、沉浸式體驗、文化性消費引領產品產業升級。
加快推進開放交流合作,提升國際市場競爭力影響力。加大“文化+產品”國際推廣力度。充分運用海外中國文化中心、文化節展、文物展覽、博覽會、書展等各類品牌活動,展示高端產品,講好歷史經典產業“故事”。加強企業交流合作,舉辦產業博覽會、國際性論壇等活動,搭建企業交流合作平臺,通過名品推介、產業互動、海外推介等方式開展推廣交流,打造優質中國品牌。支持國內企業“走出去”,加強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產業文化交流合作,推動體現中華文化特色、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品走向國際市場。
加快推進政策支持保障,優化產業發展生態。強化行業監管,提高對歷史經典產業品牌、集體商標、證明商標、老字號等無形資產的保護力度。支持院校開設歷史經典產業相關專業,培養行業儲備人才,根據產業技術傳承特點,建立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和人才評價制度,推動企業主導的實踐培養,進行技術攻關實訓,培養高端復合型人才。推動產業政策與財稅金融等政策協同,鼓勵地方根據發展需求設立產業發展基金,引導社會資本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