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經濟驅動城鄉融合發展的宏觀路徑
文 | 吳彤 謝亞軍 湖南工商大學國際商學院
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城鄉融合發展是破解二元結構矛盾、實現共同富裕的關鍵路徑。數字經濟驅動城鄉融合發展在本質上是通過技術滲透與模式創新,通過重構城鄉在經濟、社會、治理、生態四個維度方面的互動關系,從而形成多主體協同、多要素流動、多領域融合的新型發展格局。國家級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數字經濟對湖南省城鄉融合發展的影響及發展策略研究(S202410554301)”課題組研究發現,通過技術滲透與要素共享,數字經濟重構城鄉產業生態,能有效打破二元結構,形成雙向互促的城鄉融合發展格局。
數字經濟驅動城鄉產業生態重構與要素雙向流動
數字經濟通過技術重塑農業生產、流通、銷售全鏈條,助推農業現代化的數字賦能。在生產端,物聯網傳感器能實時監測土壤條件狀態和氣象數據。在銷售端,數字經濟助推鄉村新業態的崛起,直播電商、數字文旅等新業態不斷成為農村經濟的增長極。數字經濟通過直播帶貨實現“畝產萬元”,進一步打通城鄉融合的通道、實現城鄉產業鏈的協同。同時,工業互聯網平臺推動城市制造業與農村特色產業的深度耦合,形成“城市研發+農村生產+跨境電商”的全鏈條協同,帶動數十萬農民實現“家門口就業”。
數字經濟通過數據要素市場化流通推動要素配置的數字化重構,打破城鄉資源配置壁壘、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數字經濟還可發揮平臺中介作用,成為城鄉市場對接的“超級樞紐”。例如,美團“縣域生活服務平臺”覆蓋全國2800個區縣,農村地區外賣訂單量年增長率達45%,推動城鄉消費差距縮小至1.8:1,從而進一步實現高端要素逆向流動。而“互聯網+政務”有效簡化了農村創業門檻,通過遠程辦公平臺招募城市IT人才為農村企業提供相關技術服務,成功吸引人才、資本“下鄉”。數字經濟通過打破產業邊界、優化產業要素配置,推動城鄉從“經濟分割”轉向“價值共生”,構建起雙向賦能的產業協同體系。
數字經濟驅動公共服務重塑與城鄉融合發展
數字經濟正在重構公共服務體系,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政務服務一站式在線辦理、教育資源跨區域共享、遠程醫療覆蓋基層,有效解決了傳統公共服務碎片化問題,促進了均等化供給。與此同時,數字基礎設施的延伸彌合了城鄉之間的“數字鴻溝”。電商平臺帶動了農產品向上流通,直播銷售帶動了縣域經濟,促進了城鄉要素雙向流動。政府率先建設數據共享平臺和數字治理體系,推動教育、醫療等優質資源向農村精準配置,形成以數字技術為紐帶的城鄉協調發展格局,為共同富裕注入新動力。數字經濟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為教育公平的云端賦能。例如,疫情期間,全國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匯集了280萬門優質課程,覆蓋了95%的鄉村學校。在文化生活方面,數字技術重塑了城鄉文化的消費模式。不僅可以使偏遠地區共享城市圖書館資源,而且可以繼承和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國家數字圖書館農村分館覆蓋90%的鄉鎮,提供電子圖書300萬冊,視頻資源5萬小時。2022年,苗族銀飾、陜北民歌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播放量突破500億次,帶動2000個傳統村落文化復興。數字經濟助力著基礎設施建設,通過5G遠程醫療網絡覆蓋全國98%的縣級醫院,推進醫療資源的下沉與協同。數字經濟有利于優化就業結構和人口分布。農村居民通過“線上+線下”雙重身份實現收入多元化,城市數字人才通過“云就業”服務農村。數字經濟突破地域限制,推動教育、醫療、就業等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構建“城市優質資源向下流動+農村需求精準反饋”的社會發展新模式。
數字經濟驅動治理模式創新與城鄉協同效能提升
數字經濟加快落實智慧治理體系的城鄉覆蓋。利用“數字孿生”技術賦能城鄉規劃、構建全域數字孿生平臺、提升土地利用率并降低基礎設施建設成本。數字經濟通過孵化區塊鏈助力鄉村治理透明化,有力地提高部門辦事效率及村民對政府的信任度,利用大數據驅動精準施策,通過“區塊鏈+養老”平臺,實現城鄉養老補貼智能發放,精準識別率達99%,資金漏發率降至0.1%。包括政務服務“一網通辦”、應急管理的城鄉聯動等的跨城鄉治理協同機制,通過數字化國家政務服務平臺實現高頻事項城鄉通辦,簡化手續、提高辦事效率;依托數字經濟產生的新時代應急系統接入城鄉氣象、水文、地質等監測點數據,保障城鄉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減少災害損失。數字技術重構城鄉治理的信息采集、決策執行與監督反饋機制,推動治理從“經驗驅動”轉向“數據智能驅動”。
數字經濟引領綠色轉型與城鄉共生格局的構建
數字經濟加速生產方式的綠色轉型與變革,體現在從農業減排增效降低土地污染、智能灌溉系統高效節水率,到產區應用區塊鏈碳足跡追蹤技術,數字經濟為城鄉融合發展提供新思路與高回報。工業方面的節能與循環經濟使城市制造業優化能耗,同時通過智慧電網,農村分布式光伏電站實現“余電上網”,有效地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近年,在數字經濟引領下,城鄉人民生活方式進入了低碳化轉型,以共享單車、新能源汽車為代表的綠色出行普及催化充電網絡向縣域延伸,形成“城市充電網絡+農村換電節點”的一體化布局。循環經濟網絡構建推動城市廢舊物資回收網絡向農村延伸,農村再生資源利用率提升,數字經濟通過技術創新與模式優化,推動城鄉生產生活方式向綠色、低碳、可持續轉型,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雙贏”。
數字經濟驅動城鄉融合的四大機制,本質上就是通過技術賦能打破傳統城鄉二元結構的“要素壁壘”,構建起“城市創新資源下沉—農村特色資源上涌—城鄉協同價值增值”的閉環體系。經濟維度的產業融合與要素流動是核心動力,社會維度的公共服務均等化是重要支撐,治理維度的智慧化創新是關鍵保障,生態維度的綠色轉型是必然要求。四大機制相互交織、協同發力,推動城鄉從“割裂發展”走向“融合共生”,為實現共同富裕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