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才教育科技協同助力農業強國建設
文丨崔志遠 山東商務職業學院
《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2024-2035年)》的出臺,標志著我國農業現代化征程開啟了新的歷史篇章。這份錨定2035年目標的綱領性文件,勾勒出農業強國建設的宏觀圖景。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關鍵階段,必須統籌抓好人才、教育、科技的協同聯動,為農業強國建設注入澎湃動能。
以人才振興筑牢農業強國的核心支撐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規劃提出“實施鄉村振興人才支持計劃”,為破解農業人才結構性矛盾提供了精準路徑。
高端農業科技人才是創新突破的“先鋒隊”。當前,我國農業科技領域仍面臨高端人才儲備不足、核心技術攻關能力薄弱等挑戰。規劃強調“加強國家農業科技戰略力量建設”“培育農業科技領軍企業”,正是抓住了人才工作的“牛鼻子”。要優化科研機構布局,在糧食安全、生物育種等重點領域強化國家實驗室體系建設;完善“產學研用”深度協同機制,吸引更多“高精尖”人才投身農業科技創新主戰場,為突破“卡脖子”技術提供智力保障。
農業強國建設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腳踏實地,基層應用型人才在技術轉化上的“主力軍”作用不可或缺。規劃對“加強基層農技推廣隊伍建設”作出專門部署,凸顯了對一線人才的重視。這些扎根田間地頭的人才,直接服務于億萬農民,是農業技術轉化的“最后一公里”。要深化職業教育改革,推動涉農職業院校與農業園區、龍頭企業共建產業學院,實施定向培養計劃,著力培育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讓先進技術真正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基層治理人才是鄉村振興的“領航員”。規劃將“培養選拔村黨組織帶頭人”“推動基層監督體系銜接”納入人才工作范疇,展現了農業強國建設的系統性特征。從產業發展到鄉風文明,從生態保護到組織振興,都需要堅強有力的基層黨組織和高素質治理人才。要建強基層“頭雁”隊伍,實施村黨組織書記能力提升專項計劃,吸引更多返鄉創業人才、高校畢業生通過“鄉村振興人才專項計劃”投身基層治理,完善激勵保障政策,為農業強國建設提供穩固的組織保障。
以教育提質夯實農業強國的發展根基
教育是人才成長的沃土,更是科技進步的源頭活水。規劃強調“加強高校涉農專業建設”“提升職業教育水平”,彰顯了教育在農業強國建設中的基礎性、先導性作用。
高等教育要成為農業科技創新的策源地。當前,我國涉農高校在學科建設、原始創新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間。規劃提出“改善農業領域國家實驗室條件,建成世界一流農業科研機構和研究型高校”,為高等教育錨定了新坐標。高校應聚焦生物育種、智慧農業、食品科學等前沿領域,加強基礎研究和“農工”“農理”交叉學科布局,推行“把實驗室建在田間地頭”的培養模式,培養兼具國際視野與本土情懷的戰略型人才,讓“論文寫在大地上”成為涉農教育的鮮明導向。
職業教育要成為應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養的主陣地。規劃支持“涉農高校、企業開展高質量職業技能培訓”,正是持續深化產教融合,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體現。要推動職業教育改革,支持龍頭企業與職業院校共建現代農業產業學院,開發“田間課堂”“數字農園”等新型教學場景,讓更多青年在實踐中掌握智能裝備操作、農產品電商運營等現代農業技術,夯實基層人才隊伍基礎,為農民職業化開辟新路徑。
文化教育要成為鄉村振興的精神紐帶。規劃對“深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作出部署,表明教育在農業強國建設中具有雙重使命:既要傳授技術知識,更要傳承文明鄉風。要大力實施“文明鄉風建設工程”,依托鄉村振興文化站、非遺工坊等載體,培育鄉土文化傳承人,開展“好家風好家訓”評選、農耕文化進校園等活動,將傳統農耕文明與現代治理理念相結合,涵養優良家風、文明鄉風和淳樸民風,為農業現代化注入文化自信的力量。
以科技突破激活農業強國的創新引擎
科技是農業現代化的核心驅動力。規劃將“加快實現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作為戰略重點,明確了從基礎研究到應用轉化的全鏈條創新路徑。
種業振興是農業科技自立的“芯片工程”,攥緊中國種子是保障糧食安全的根本。規劃提出“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聚焦大豆油料、耐鹽堿作物等重點領域開展攻關,體現了問題導向與目標導向的統一。突破種源“卡脖子”技術,實現“中國糧用中國種”,農業強國建設才有根基。
數字技術是農業轉型升級的“動力引擎”。規劃強調“促進數字技術與現代農業全面融合”,從“天空地一體化觀測網絡”到“農業農村大數據平臺”,描繪了智慧農業的新圖景。推動5G基站、物聯網傳感器在農田牧場全覆蓋,開發推廣農業無人機等智能裝備,建設農產品全產業鏈追溯系統,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于病蟲害診斷、市場行情預測等場景,不僅能提升生產效率,更將重塑農業產業形態,為鄉村振興插上數字化翅膀。
面對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的挑戰,規劃提出“加強農業綠色低碳技術研發”,聚焦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生態循環農業等領域,體現了新發展理念的要求。要鑄牢綠色技術這一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支撐”,大力推廣節水節肥、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等技術,支持生態循環農場、零碳鄉村試點建設,推動農業由“量”的增長向“質”的提升轉變,實現生態美與產業興的良性互動。
教育出人才,人才促科技,科技興農業。以協同聯動凝聚農業強國建設合力,需深刻把握人才、教育、科技三者相互賦能、循環促進的創新生態本質。規劃中“加強涉農干部培訓”“實施人才支持計劃”“提升科技創新水平”等部署,核心在于推動創新鏈、人才鏈、教育鏈深度融合。教育作為人才成長的“強基工程”,通過高校與職業院校優化專業設置、強化實踐教學,為農業領域輸送高素質人才。人才攜知識技術進入科研機構、企業園區及田間地頭,將教育成果轉化為科技創新動能。科技創新成果又不斷充實教學內容、推動課程體系更新,為教育改革“引路”,使教育與科技在對接需求、反哺升級中形成協同共進的動態平衡。通過打通人才評價、成果轉化、要素流動等堵點,讓人才、知識、技術等創新要素在農業領域充分涌流,進而形成“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農業強國建設生動局面。
農業強國建設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人才支撐的“關鍵變量”到教育奠基的“基礎工程”,再到科技驅動的“最大增量”,三者協同構成了破解“三農”難題的系統方案。新征程上,要以規劃為藍圖,統籌推進人才集聚、教育提質、科技攻關,在希望的田野上全力書寫農業現代化的嶄新答卷,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筑牢堅實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