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創新驅動賦能高質量充分就業
文 | 陳建偉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教授
當前,我國經濟正經歷從傳統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發展的深刻轉型。宏觀經濟數據顯示出這一轉型的顯著特征:2023年,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總量突破3.3萬億元,比上年增長8.4%,增速高于“十四五”時期“年均增長7%以上”的規劃目標;創新型企業數量快速增長,2023年我國國家級高新區數量發展到178個,區內聚集企業數超20萬家。這些數據不僅反映了我國創新資源投入的增長與創新能力的提升,也凸顯出創新驅動正在成長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力量。
然而,向創新驅動邁進并非是一個平穩的線性過程,而是復雜的資源要素重組、反饋和產出效率提升。這涉及資本、技術和勞動力從傳統產業向新興領域的重新配置。以勞動力為例,其再配置涉及教育培訓體系的全面改革和高技能人才的培養。例如,傳統制造業工人需通過職業培訓轉型為適應智能制造的高技能人才。這一過程不僅較為漫長,還需企業、政府和社會的協同努力以克服諸多挑戰。
創新系統的投入與產出之間也呈現非線性關系,使得基于投入產出關系來擴大就業總量的政策經驗難以適用。創新的范圍和技術進步的速率并非僅僅是資源投入的直接結果,會受到技術擴散速度、市場適應性、政策環境等多重因素交互作用的復雜影響。因此,無法準確地通過研發投入規模和強度來推測技術創新能夠取得突破的準確時間節點。例如,難以預判創新市場什么時候會出現諸如DeepSeek的突破性技術進展。
不僅如此,創新結果呈現出涌現特征,使得技術突破帶來的就業需求呈現出不均衡的增減變化。這種不均衡的技術變化對就業市場產生了顯著影響,尤其是在技術爆發期,可能短期內引發就業的結構性矛盾。例如,人工智能、機器人和大數據分析等技術的集中式突破,在短時間內迅速替代了大量重復性或低技能的工作崗位。與此同時,技術創新的涌現也催生了對新技能的需求。然而,許多需要就業機會的勞動者可能缺乏這些新技能,導致勞動力市場出現供需不匹配的現象。這種技能不匹配問題難以通過教育或培訓迅速解決,從而加劇了就業市場的結構性矛盾。
此外,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也會加劇創新技術爆發期的就業結構性矛盾。理論研究表明,技術進步是長期經濟增長和結構調整的重要驅動力,也是勞動力市場趨勢性調整和短期波動的重要驅動力。短期的創新技術爆發通過提升生產效率和重塑產業結構,引發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性調整。當外部需求收縮時,技術沖擊的負面效應會被放大,加劇就業市場供需不匹配的結構性矛盾。
因此,如何在依靠創新驅動發展的過程中更好推動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成為亟待解決的重要議題。
第一,要發揮高科技企業在推動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中的保障作用。高科技企業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引領角色,通過技術創新不僅推動自身發展,還能帶動上下游產業鏈的協同進步,為社會創造了大量高質量就業機會。以高速寬帶網絡技術的推廣為例,新一代通信技術的廣泛應用催生了智能制造、物聯網、自動駕駛等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在新一代通信網絡建設過程中,設備制造領域的就業需求大幅增加。同時,軟件開發領域也迎來了爆發式發展,網絡優化、應用開發、數據分析等高技能崗位的需求持續攀升。相應就業機會的薪酬待遇等方面都展現出高質量特征,充分體現了高科技企業在創新驅動下的巨大經濟和社會效應。此外,高科技企業通過技術轉移與中小企業合作,促進了產業鏈整體升級,進一步拓寬了就業渠道。因此,培育和壯大領頭型高科技企業,不僅是推動技術進步的關鍵舉措,也是實現高質量就業的重要保障。
第二,要挖掘創新輔助型就業機會。創新驅動發展不僅依賴前沿技術的突破,還需要一個完善的創新生態提供支撐,而這一生態系統中的輔助性崗位同樣為高質量就業開辟了廣闊空間。這些崗位雖不直接參與技術研發,但通過研發支持、技術服務和知識產權保護等職能,能夠拓寬創新驅動的就業渠道。例如,在研發支持領域,實驗室技術員、數據分析師等崗位通過協助科研人員進行實驗設計和數據處理,加速了技術創新的進程;在技術服務領域,技術咨詢師、項目經理等角色幫助企業將創新成果轉化為市場應用,推動技術商業化。隨著創新活動的復雜化,這些輔助性崗位的需求將持續增長。通過完善創新生態、擴大輔助性崗位的就業容量,既能提升創新效率,又能為勞動力市場注入新活力,推動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
第三,要全方位加強創新驅動文化建設,為創新創業活動提供持久支持。創新驅動文化建設是推動高質量充分就業的深層動力,在全社會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氛圍,能夠激發人們的創造活力。首先,教育體系的改革是培育創新創業文化的關鍵源頭。通過優化課程設置、推廣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教育,鼓勵學生參與創新實踐,可以從源頭提升勞動力的創新意識和市場適應性。其次,推廣建設終身學習文化和加強在職培訓,幫助勞動者不斷更新技能,以適應快速變化的就業需求。政府和企業可合作設立專項培訓基金,支持勞動者學習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新技術,既可以緩解技能錯配帶來的結構性失業,還能鞏固終身學習文化。此外,通過媒體宣傳和公眾教育,展示創新成果、普及科技知識,提升社會對創新的認知和支持度。只有在全社會形成濃厚的創新氛圍,才能為創新驅動發展奠定堅實基礎,進而鞏固創新驅動下的高質量就業成果。
第四,要健全保障體系,為創新驅動發展提供堅強后盾。通過為創新者分擔創新風險、降低試錯成本,可以有效激勵更多企業和勞動者投身創新創業實踐。政府可設立創新風險補償基金,對因技術創新失敗而陷入困境的企業提供財政補貼或稅收減免,幫助其保留核心技術團隊。同時,完善勞動糾紛調解機制,確保在企業轉型或倒閉時,員工的合法權益得到保障。各級工會組織可以發揮更大作用,通過設立專門的科創企業勞動糾紛調解委員會,為科創企業提供快速、公正的解決渠道,減輕企業和員工的負擔。此外,強化員工社保體系,通過失業保險、職業培訓補貼等措施,為因創新驅動而流失崗位的勞動者提供支持和再就業機會,織牢鼓勵創新的保障網。近年來,我國部分地區正在試點“創新失敗保障計劃”,為創新型中小企業提供風險補償和員工安置支持,取得了積極效果。這類政策不僅為創新活動提供了安全保障,還通過維護勞動力市場穩定,促進了創新生態的健康發展,為高質量充分就業目標的實現提供了有力支撐。
以上措施相輔相成,以創新驅動賦能,共同推動技術進步、產業升級和就業增長,能夠為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和高質量充分就業的長遠目標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