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手推進全球產供鏈開放合作
文 | 陳笑,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國際發展知識中心副研究員
1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同越共中央總書記蘇林通電話時強調,要推動互利合作取得更多成果,加快推進互聯互通,攜手打造新質生產力合作前沿平臺,構建穩定暢通的跨境產業鏈供應鏈。全球產供鏈是世界各國分工合作、促進共同發展的重要載體。近年來,全球產供鏈在多重沖擊下深度調整,給全球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挑戰。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穩定是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符合世界各國人民共同利益。各國需攜手共建開放包容、高效穩定的全球產供鏈以促進全球共同發展。
全球產供鏈近年來遭遇多重沖擊
新冠疫情一度造成全球產供鏈中斷。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期間,人員流動受限和物資流通受阻,導致世界多國的生產和供應出現中斷。此后,各方對全球產供鏈布局的考量從追求經濟效率轉向更加重視安全穩定。很多跨國公司紛紛采取多元化、近岸化和區域化策略,以減少供應鏈中斷風險。
地緣政治沖突導致全球物流受阻和大宗商品價格大幅波動。俄烏沖突使全球原油、天然氣、鋼鐵、有色金屬、化肥及糧食等重要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漲,歐洲多國遭遇能源危機,國際航空物流運輸受阻和延遲。巴以沖突導致紅海及附近海域運輸安全成憂,多家航運公司暫停集裝箱船在相關海域航行。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紅海航道危機使全球航運能力下降20%,東亞-歐洲航線上約有47%的玩具、40%的家電產品和服裝的運費上漲和運期延長,24%的化學品和22%的車用鋼板、22%的絕緣電線和電池受到波及。
保護主義干擾全球經濟秩序。貿易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不斷升溫,對全球經濟秩序造成嚴重干擾。世界貿易預警組織統計,各國新執行的歧視性干預措施從2019年的3122項陡增至2023年的4976項。有的國家甚至采取過度的保護性措施,對全球產供鏈合作造成了負面影響。例如,有些國家的出口管制措施已經從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向鞏固其科技霸權方向發展,技術限制范圍由“小院高墻”向“大院高墻”發展,組建排他性的產業聯盟推動“脫鉤斷鏈”和“友岸外包”。這些做法將其國家安全凌駕于經濟規律之上,導致產供鏈安全泛化。
產供鏈安全泛化不利于全球發展
產供鏈安全泛化影響世界經濟增長。友岸外包使貿易和投資在價值觀和制度相近的國家間進行,不利于發揮不同國家的比較優勢,阻礙全球資源的最優化配置。“脫鉤斷鏈”和“小院高墻”阻礙跨國技術合作和知識流動、延緩技術在全球范圍內的擴散應用,不利于促進企業創新和技術進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研究估計,如果全球出現地緣經濟分裂,全球GDP損失將會達到2.3%,發達經濟體和新興市場的損失在2%到3%之間,而低收入國家的損失最大,將超過4%。
產供鏈安全泛化影響全球氣候治理。全球綠色低碳轉型對于實現全球氣候目標至關重要。世界各國亟須通過產供鏈上下游合作,才能在較短時間內形成足夠規模的產能和市場,從而推動全球綠色低碳轉型。目前,中國在新能源、光伏組件和風力發電等許多綠色低碳技術上形成了較強創新能力、規模經濟和成本優勢。據國際能源署2024年的統計,中國為世界創造了80%以上的太陽能光伏組件、電池芯和65%以上的風機。產供鏈安全泛化將導致許多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難以利用中國的綠色低碳技術,可能導致其綠色轉型成本大幅提高,實現綠色轉型目標的時間大為延后。
產供鏈安全泛化影響發展中國家工業化。開放合作的全球產供鏈讓發展中國家即使在沒有建立整套工業體系的情況下,也可以通過從事某些生產環節嵌入全球分工體系、與國際市場對接,從而降低其工業化起步的門檻。發展中國家融入開放合作的全球產供鏈不僅可以取得穩定的資金、技術和人才,而且可以獲得來自中國和其他國家價廉物美的中間品,為長期工業發展提供支持。盡管友岸外包為少數發展中國家帶來一些產業機會,但是對于大部分發展中國家而言,產供鏈安全泛化使很多國家面臨選邊站隊的問題,難以實現全球資源的最優配置和國際市場空間的充分利用。
加強產供鏈開放合作促進全球共同發展
一是構建開放包容、穩定互信的產供鏈合作關系。可在聯合國框架下設立產供鏈對話機制,鼓勵各國就共同關心的產供鏈穩定、安全、暢通等問題開展溝通協商。更好發揮世界貿易組織、聯合國貿易發展會議、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世界銀行等國際機構以及世界經濟論壇、全球供應鏈論壇等國際平臺的作用,促進各國交流產供鏈合作發展經驗。南北國家之間可商討設立重要產供鏈保供機制,在電子信息、電動汽車、新能源、醫藥、戰略性礦產等重點產供鏈實現分工合作和相互依存。全球南方國家宜加強協作和相互支持,共同提升產供鏈安全水平和創新能力。
二是促進國際貿易、投資和技術創新合作。維護和加強以世界貿易組織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為發展中國家提供貿易優惠和差異化關稅待遇,保護其幼稚產業在全球產供鏈中的發展空間。持續加強外商投資保護,提高投資運營便利化水平,減少不必要的外國投資審查。圍繞全球重大挑戰、聚焦技術發展趨勢,打造全球創新資源合作開放平臺,加強新興技術領域的科技人才和技術交流合作。促進新能源汽車、新一代移動通信、數字流動等領域形成統一的標準規則和生態體系。
三是助力發展中國家更好融入全球產供鏈。支持發展中國家根據各自不同的資源稟賦、地理區位和發展階段選擇適宜的工業化路徑。可通過國際合作支持發展中國家優先發展產業園區,在產業園區中適度超前建設基礎設施并提供政策便利,不斷深化和拓展本地產供鏈。支持發展中國家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數字化轉型,加強人力資源培訓與開發的技術援助,提升發展中國家企業和勞動力適應新技術和產業變革的能力。鼓勵有條件的國家探索綠色工業化之路,幫助其加快水電、風電、光伏、儲能和電網建設,建立低碳的能源系統和產業園區。宜推動綠色技術跨國轉移和綠色產品國際互認,促進全球產供鏈上下游綠色協同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