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業跨界融合不等于“一切皆文旅”
文 | 金準 中國社會科學院旅游研究中心秘書長
當前,旅游產業發展勢頭迅猛。對于地方經濟,旅游產業也成為重要的人氣、商氣來源。隨著一批網紅城市的出圈,“一切皆文旅”的說法開始盛行。這種關于旅游的發展觀念認為,發展旅游,就要把目的地的一切資源都轉化為旅游,那樣的話,就能夠實現旅游賦能一切。
我們能夠理解這種說法的出發點,其中有四個方面的思想動因。一是地方政府越來越重視發展旅游,旅游做火了,可以成為地方消費和經濟的新生支撐,可以通過搬運外需帶來充沛的城市活力,還可以強化城市的聲譽、打造宣傳地方營商環境的名片,因此,地方政府愿意調動行政和社會資源來推動旅游業發展。這為構建具有宏觀支撐能力的旅游產業和服務體系提供了條件。二是對旅游是一個多元產業的認識越來越深入。旅游的產業鏈條非常長,既有多元的上游產業,也能夠拉動豐富的產業鏈條。一業興,百業旺。因此,發展旅游業,既需要整合多元的資源,也能夠帶來多元的效應。三是旅游業的發展,越來越依托于目的地的構建,近年來的旅游熱潮反映出,要吸引游客,需要形成目的地級別的多元支撐,需要跨行業、跨領域地構建綜合性的產業能力。四是旅游的發展越來越呈現出跨界性,網紅旅游城市的出現,是一個個具有傳奇性、故事性的網絡傳播事件引致的。這些“傳奇”和故事,往往與多元化的文化社會資源交織在一起,城市中司空見慣的美食、運動、攝影、游戲、社區活動、演藝、夜生活等,通過網絡的發酵,呈現出生機勃勃的吸引力,吸引著游客來打卡駐足。
“一切皆文旅”的說法并非憑空產生,有其發展的思想源流。上世紀90年代的新加坡,面對周邊激烈的競爭環境,提出了“無限制旅游(tourism unlimited)”的概念,打開地理邊界,打包互補產品,強化旅游吸引力。此后,旅游業界先后提出過“無景點旅游”“廣義旅游”“全域旅游”等概念,“一切皆文旅”是這種思想源流的產物。這種表述具有鮮明的網絡傳播性,把一種觀念推演到極致,形成簡潔有力的“金句”。只是當表達推衍到了極致,它就很可能會失去其可實踐性,放在現實條件下進行考量,就會發現“一切皆文旅”難以形成對實踐的有效指引。
“一切皆文旅”有兩個層面的含義。第一個層面是要把目的地的所有資源、設施、單位,全部開放轉化用于旅游,這在現實中既是不可行的,也是難以產生效用的。在現實生活中,目的地的資源被分門別類地導入不同的事業和產業部門。一些資源是用于生產的,一些資源是用于保障基本公共服務的,一些資源是用于生活部門的。一些產業部門是終端型的、可感知的,一些產業部門是過程型的、不可感知的。我們想象一下,城市中的醫療、環保、安全、司法、審計、教育,有多少部門是具有旅游價值的?在不同的產業門類中,工農牧副漁,是否都能夠不加甄別地為旅游所用?即便是有條件開展工業旅游的廠房設施,其中哪些是僅對專業考察有吸引力的,哪些是需要付出很大代價才有可能轉化成大眾旅游設施的,仔細捋一下,就會發現“一切皆文旅”不僅做不到,也很難起到什么效果。第二個層面,是“旅游賦能一切”。既然很多資源場所轉化為旅游都如此困難,賦能一切就更難做到了。旅游對于城市所能發揮的作用,一種是直接滴灌,通過人流帶來的消費產生直接使用;一種是間接賦能,通過對城市帶來的總體性效應間接對城市的事業和產業賦能,這種單體產業對城市的賦能,不可能是全面均衡的。
旅游業的跨界融合發展是大勢所趨,這種融合需要破立之間的把握。除了打破圍墻、破除障礙,更需要立下堅實的旅游發展內核。跨界融合發展的目的,是為了把目的地生活中有趣的“內容”,導入到可以為游客感知、體驗的界面上來,凝神聚氣地塑造目的地的“魂”。這種凝聚,需要像導演一樣地精心剪裁。如果把所有素材都拍下來,不加揚棄地連接在一起,做不出一個有精氣神的旅游目的地,也會把需要精心雕琢的旅游內核塑造工作,簡化為四處拆圍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