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危機的復蘇機理與經濟金融危機具有本質區別,疫后經濟復蘇的節奏不僅取決于疫情持續期間對市場主體的救助政策和供應鏈產業鏈的保護政策,更取決于疫后的總需求管理政策能否及時跟進。中國在1個月內迎來疫情發展的拐點、2個月內取得疫情防控的勝利、3個月恢復生產和供應鏈運轉、4個月實現工業增速由負轉正、5個月實現服務業增速由負轉正,全程保持就業和資產市場基本穩定,不僅說明經濟的生產供應能力沒有遭到系統性破壞,而且說明供給面已經得到基本修復,以復工復產為先導驅動經濟復蘇的階段已經完成,經濟復蘇表現將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需求面恢復的節奏和力度。然而,在居民收入下滑和信心低迷、企業績效惡化和不確定性因素增多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居民消費和企業投資復蘇的速度越來越慢于供給復蘇的速度,供需缺口在經濟運行常態化進程中不僅沒有縮小反而出現持續擴大的現象,導致中國經濟循環常態化的瓶頸性約束從產業鏈供應鏈等供給側因素轉向市場需求不足、訂單缺乏等需求側因素。
現階段經濟復蘇的全景分析表明,不僅需求側總體復蘇持續滯后于供給側,導致供需缺口持續擴大,而且在需求側內部,消費復蘇持續滯后于具有生產擴張性質的投資復蘇,在供給側內部,服務業由于生產與消費的同時性屬性也持續滯后于工業復蘇。核心CPI的回落、PPI跌幅的擴大、工業環比復蘇的放緩、民間制造業投資復蘇的遲滯,進一步說明行政性復工復產已經面臨瓶頸,總需求不足的矛盾開始制約經濟復蘇進程。從綜合領先指標來看,中國經濟的反彈幅度可能正在急劇放緩,5月份僅為97.27,不僅仍未恢復至100的水平,而且僅較4月回升了0.04個百分點,反彈幅度大幅衰減。因此,下階段經濟工作的重點應該從行政性復工復產轉向有效需求快速擴展,實現向市場型深度復蘇的順利轉換。
團隊進行的企業調查數據進一步印證了以上判斷。利用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小微企業運行調查系統,對5月中旬小微企業運行現狀進行調查顯示:[ 本次調查具有樣本量較大、全國代表性強的特點。同時,考慮到疫情已得到進一步控制,此次在5月12日至14日進行的調查也能夠體現抗疫逐步接近尾聲后各企業的開工和運營狀況。本次調查共計得到2400個小微企業樣本。與全部小微企業行業分布大致相似,批發零售業和制造業樣本占比最大(分別為32.73%和24.51%)。]
1)絕大多數企業都已經開工,但產能利用率仍相較往年明顯不足。隨著疫情得到控制,各行各業基本已經開工。小微企業開工率整體已達到96.9%,其中個體工商戶為95.4%,遠高于3月調查時的81.3%和工信部公布4月份的86%,2月份調查時更是近30%小微企業沒有開工計劃。行業中,制造業、批發零售業、交通運輸業、農林牧漁業、建筑業開工率均超過95%。較低的住宿餐飲業及其它服務業開工率也已超過90%,其中住宿餐飲業開工率最低,為91.3%。
盡管開工企業比例較大,但已開工企業的產能利用率相比于往年仍然較低,僅有52%企業產能利用率超過90%,且行業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制造業產能利用率相對較高,有近七成(68.09%)企業達到了往年同期的90%,超二成的企業達到了往年的30%-60%(20.31%)。批發零售業、交通運輸業、農林牧漁業恢復情況也相對較好,有五成企業的產能利用率達到往年同期90%。產能利用率最低的仍然是住宿餐飲業,超過去年同期90%的企業占比只有18.75%。
2、市場需求不足及同行競爭是企業經營面臨的主要壓力來源。受疫情影響,各行業可能出現問題來源各不相同,但市場需求及同行競爭壓力成為各行業擔憂的最主要因素。本次疫情對于企業全年預期收入影響最大可能發生在“下降10-20%”這一區間,各行業稍有區別。其中農林牧漁業和制造業的下降程度較輕,有近三成企業認為全年收入基本不變或有所提高;其它服務業和住宿餐飲業預期下降程度更嚴重,22.92%的住宿餐飲業企業認為全年收入將下降10%-20%,37.08%認為全年收入將下降20%-50%;22.57%的服務業企業認為全年收入將下降10%-20%,25.22%認為全年收入將下降20%-50%。除這兩個行業之外,其余行業企業超五成認為全年收入下降幅度在0-20%之間,兩成左右企業預期全年收入下降20%-50%。其次是運營成本大和現金流緊張。此外,住宿餐飲業、其它服務業和交通運輸業的還貸款壓力問題更為突出。下游訂單數量的減少也是各行業業績變動的主要原因。全國超過一半企業下游需求下降。服務業下游訂單減少情況最為嚴重,有近八成(79.58%)的企業認為訂單有所減少,其中有28.75%的企業認為訂單減少較多;其他行業內部也有約五成左右的企業的下游訂單有所減少;農林牧漁業的情況相較而言稍好,但仍有超四成(42.26%)的企業出現下游訂單減少。事實上,在市場需求和營業收入持續下滑的背景下,企業復工而難復產、就業而不充分,也導致運營成本提高,出現績效雙重惡化。
執筆人:劉曉光、劉元春、閆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