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記者 蔣新宇)10月21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中國宏觀經濟論壇”2019年10月份的宏觀經濟月度數據分析會在京舉行。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聯席所長,中誠信集團董事長毛振華受邀參加論壇。以下觀點整理自毛振華在中國宏觀經濟論壇宏觀經濟月度數據分析會(2019年10月)上關于中美貿易摩擦議題的發言。
美國挑起貿易戰的核心原因并不是貿易逆差,貿易逆差只是表象。事實上,美國貿易逆差并不僅僅體現在中美貿易方面,而是全球性的,在美元本位下,美國的貿易逆差恰恰是美國優勢的價值體現。因此在中美沖突中,美國并不力爭實現美國在華企業回歸本土,而是轉移到其他東南亞國家即可,即并不一定要“中國輸美國贏”的結果,而只要“中國輸”就可以。
貿易摩擦是大國博弈背景下美國遏制中國崛起所采取的第一步。從美國精英階層的角度來看,中美關系的終極模式是冷戰模式,是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科技、文化全方位的矛盾和斗爭,雙方關系的全面脫鉤。我們認為,這大抵可以分為三步:第一步貿易戰,發生在中美之間;第二步雙方脫鉤,也發生在中美之間;第三步就演化成是兩大陣營的脫鉤。
去年我們做了分析,僅僅就經貿問題能不能實現美國最終遏制中國,擊敗中國的目標?
我們認為僅僅就經濟問題談經濟問題,這是很難達到目的的。倘若美國單方面和中國脫鉤了,中國會轉向其他發達經濟體尋求替代貿易伙伴,這會讓其他發達經濟體得到好處,而美國和他們在經濟上也是競爭的關系,美國作為在國際事務中起主導作用的國家,決不會做出把自己的市場讓渡給其他經濟體的錯誤舉動。
因此,美國可能會做的一件事就是通過制造極端事件,讓他的盟國一起與中國脫鉤,比如美國在香港問題上煽風點火。倘若我們在香港問題上采取過激措施,就會使西方陣營把中美貿易摩擦引發為“超經濟問題”,造成中國與西方國家加速脫鉤的可能。后續我們還要警惕美國在臺灣問題、南海問題等領域制造極端事件的可能性。
基于我們認為美國會制造極端事件,推波助瀾地尋找機會遏制中國崛起這一判斷,我們認為,爭取時間窗口是化解外部風險最重要的因素。短期來看,特朗普為了2020年大選,有意愿達成階段性目標,為贏得選舉增加籌碼;中長期來看,隨著地緣政治等國際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化,可能會掩蓋中美之間的矛盾,同時隨著時間的發展,彼此適應之后,美國遏制中國的決心逐步消亡。這是我們所期待的,但換取這個時間還是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
為了換取有利于我國長遠發展的時間,我國也要在不喪失國家核心利益的情況下理性讓步,以換取更大的國家利益。中國作為上一輪全球化的最大得益者,在這一輪全球國際格局變動的過程中,通過回饋一些全球化當中的利益,以維持全球自由貿易的格局,獲得更好的發展機會,這是一種智慧。
這個角度上,我國也愿意達成一步甚至兩步、三步貿易方面的協議。達成這些協議總的來說是有利于中國外圍環境、維護中國的和平與發展。
中國宏觀經濟論壇依托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研究力量,同時廣羅其他知名研究機構的宏觀經濟專家,集中從事并支持中國宏觀經濟動態研究和前沿性重大經濟問題研究,定期發布中國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報告。中國網作為論壇的戰略合作媒體,中國網《中國圓桌》欄目定期對論壇進行專題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