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佳莎 西南財經大學經濟與管理研究院副教授
11月16日至18日,有幸收到中國網和中國人民大學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邀請,參與了“智行中國——走進宜賓”融媒體調研活動,研究挖掘長江經濟帶發展動力。調研團一行依次前往宜賓市臨港經濟開發區、大學城、宜賓軌道交通產業園、五糧液集團和四川省茶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開展實地調研。通過開展座談會、重點圍繞產業跨界融合、轉型創新、完善基礎配套設施、增加農民收入等方面進行了深入討論。現將此次調研的情況報告如下:
宜賓政府提出了“創建四川省經濟副中心”為總目標的重大戰略構想。新形勢要求宜賓經濟超常高質量發展,而一個城市經濟發展的本質是人均收入的不斷增長,其前提是不斷提高的勞動生產率水平。勞動生產率水平的提高有兩個途徑,一是通過技術創新,提高現有產業生產效率,提升產品質量;二是通過產業升級,優化勞動力、土地、資本配置到附加價值更高的產業。這個過程中,既需要依靠有效市場對資源的優化配置,也需要依靠有為政府的推動。近年來,為了實現優勢企業轉型升級、促進產業融合,宜賓政府政策支持力度較大且經過近兩年的政策執行已取得顯著成效,可為探究政府規制下產業融合以及產業升級發展路徑選擇規律提供借鑒指導。本次調研報告以茶產業的升級發展,以及茶酒產業的融合為例進行探討。
茶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傳承且享譽海內外,茶產業對于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的生態文明和區域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但四川省茶產業面臨著許多問題:集聚區內企業規模小且產業環節雷同,形成惡性競爭;茶產品量大但質量不高,產業體系不健全,以粗加工為主;資金實力弱;行業未形成以大型強勢企業為龍頭,中小企業專業化分工合作,以區域創新體系為支撐的產業格局,品牌產品和高端產品生產能力較弱。多年累積形成了“千家萬戶種茶、千企萬廠制茶、千牌萬品賣茶”的局面。低端產能嚴重過剩,占用了大量資源且配置低效,成為阻礙四川省茶產業戰略性轉型升級的重要因素。當市場無法有效引導落后產能退出時,就需要政府規制手段對企業行為進行調節,促進企業盤活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沉淀資源自主改造升級。針對川茶“歷史久格局小、產量多品牌少、產業大龍頭缺”的特點,宜賓政府從以下幾方面助力企業轉型升級。
打造川茶品牌。川茶產量雖全面排名前三,但一度淪為“貼牌”原料。“香在深巷,卡在渠道和品牌”成為產業之痛。為此,四川省專門制定《川茶品牌發展規劃》,把打品牌作為首要任務。峨眉山茶、蒙頂山茶、米倉山茶和宜賓早茶這“三山一早”四大區域品牌成為重點,同一區域打出同一個企業聯盟品牌,推介同一個區域品牌。2016年,正式敲定茶葉省級大區域公共品牌——“天府龍芽”,符合標準都可獲授權冠以“天府龍芽”標識,成為川茶發展史上一個里程碑式事件。川茶就此開啟由原料輸出變品牌輸出新時代。
推動產品和技術升級。發現市場機會,調整產品結構,通過產品功能提升或新產品開發,從而提高產品質量與附加值。當前川茶的綠茶產品由獨芽主導向一芽一葉、一芽二葉,外形由扁形主導向卷曲形、針形毛峰產品轉型,紅茶、茉莉花茶占比也不斷上升。此外,川茶集團耗資數千萬從國外引進了一批全自動茶葉包裝機,按照GMP(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的標準來進行車間裝修和設備要求,以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
茶酒產業融合,借力拓展市場。企業資金對企業發展路徑選擇的影響體現在企業的資金越充裕對轉型項目的選擇余地越大。2018年8月23日,五糧液鄉村振興發展基金分別與宜賓川紅集團、珙縣鹿鳴茶業公司簽訂投資控股協議。茶產業與酒產業的融合,有利于酒產業的資本、渠道綜合運用于茶產業的生產經營管理過程中來,賦予了傳統茶產業新的成長驅動力,推進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實現產業長足發展。
創新管理模式,推動鄉村振興。農村的土地是家庭承包到戶,小塊零碎的土地難以整合。而新一輪改革提出的土地制度改革,通過土地流轉,實現了企業與農民共贏的希望。2013年,宜賓爭取到了國家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經營、扶持龍頭企業帶動產業發展試點項目資金。為了使資金發揮最大效益,最終決定成立金秋茶業有限公司,并動員農民參股210萬,作價420萬作為股金投入,并按兩倍股金量化確認到農戶。川茶集團通過“公司+合作社+股份農戶”的模式,讓分散的農戶與經營主體聯產聯業、聯股聯心。同時,入股給農民帶來了可觀的收益,從2014年到現在,最低收益年份農民收益為19%,最高收益年份達到23%。種茶地區大部分是貧困山區,通過茶企的發展,切切實實的帶動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制定統一工藝標準。雖然產品標準并不直接作用于現有企業,但其通過影市場內的技術要求,成為市場因素的一部分,間接影響企業生產成本、經營狀態、競爭力狀況。由多家川茶企業共同發起成立的天府龍芽公司將統一培訓、統一對外執行產品標準,統一營銷、統一品牌,共同推動川茶全國行、川茶萬國行,打造與西湖龍井、福建巖茶比肩的公共區域品牌。同時,川茶實物樣標準則正在制定過程中,有望近期退出,屆時川茶將有自己的公共品牌應用標準和管理規范。
調整政府規制體系,打破產業壁壘。傳統“分立式” 政府規制框架,無法打破產業融合中的各部門既得利益,將阻礙資源的自由流動,制約新技術的應用和新產品的開發。此時如果僅依靠市場的力量和經濟的手段,就必然加大產業融合的難度,也不利于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基于此,宜賓市在全市開展千名領導干部聯系千戶企業“進企業、結對子、解難題、促發展”活動,切實解決企業發展中的突出問題,推動企業轉型升級。宜賓市的正向激勵政策力度大、落實好,有效確保了建設項目的有序推進。
通過對宜賓茶酒產業融合的分析可以看到,產業融合誕生的“新型生態”,推動了企業提高生產率,給企業帶來了巨大的收益機會,已經成為地區經濟增長的發動機。同時,產業融合也帶來了產業邊界、產業廣度和深度的深刻變化。這更加需要政府在產業融合中,從制度層面上發揮作用,需要政府規制及時作出相應的調整和改革,以適應新的產業環境。在產業融合的新時代背景下,政府的作用不是去規制融合,而是構建有利于融合型產業體系發展的規制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