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經濟學院和中國誠信信用管理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中國宏觀經濟論壇專題報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邏輯及實施路徑”發布會在中國人民大學匯賢大廈C座800會議室舉行。
國務院研究室宏觀司副司長孫國君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核心目標是調整結構。
孫國君指出,調結構并不是新近提出的,早在 2000年“九五”計劃的時就提出兩個根本改變,提出對國民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因此調結構是長時期的任務。推進結構性調整的原因在于目前依靠需求帶動經濟的增長方式具有局限性,推進結構性改革作用在于確保未來五年經濟能夠平穩增長。
孫國君表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是調結構。目前強調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的原因在于結構性問題的最終表現是供給。需求側也存在問題,需求同樣面臨著結構調整的問題。投資一定要優化結構,明確投資方向也涉及到制度建設的問題。因此,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就是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性調整。
最后,孫國君談到,結構性目標的實現往往都需要有區位性的產業政策,新常態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過去政府執行的產業政策的有不同的特色。現在中央的思路是以產業政策為主,但是產業政策的效果有爭議?,F在的產業政策要推進結構性調整,可能要更多的針對問題,導向性更強,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
產業政策要鼓勵一些高端的發展,增加中高端的供給,刺激新經濟成長,在結構調整里把握的重要原則就是新經濟增長和傳統產業的改造同步進行。去產能、去庫存的同時不發展新經濟容易引發社會問題。產業政策要一方面大力輔導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的發展,在有增量后,能夠補充對傳統產業調整下降的缺口,能夠保就業、保財政收入、保居民收入后,才能夠進行產業結構性調整,這就是現在產業政策和以前產業政策那種單純的,與鼓勵限制類的做法的很大區別。一方面要做新的,另一方面對舊的進行傳統的改造,讓舊的能轉型的轉型,不能轉型的盡可能緩慢下降,下降太快會使經濟社會受到的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