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態是去年5月總書記在考察的時候提到的一個詞,隨后,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總書記對新常態有更深刻的詮釋。因此,去年以來,新常態是國內最熱的一個詞,但我想說的是,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華爾街金融家在2009年第一次使用過‘新常態’,那么,發達國家的新常態和我們國家的新常態到底有什么差異?中國經濟進行新常態,將來的發展將是怎樣的態勢?”
3月30日,“生態農業·福山論壇”在澄邁縣盈濱半島舉行,著名經濟學家,原世界銀行副行長、全國工商聯副主席林毅夫發表題為《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發展》的主旨演講,他指出,我國經濟新常態與西方發達國家提出的經濟新常態有所不同,我國隨著城鎮化步伐的邁進,新常態下經濟增長仍大有潛力。
據介紹,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華爾街金融家認為,在將來一段時間內,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率會慢,失業率會增高,市場上的投資率和回報率會非常低。事實上,此后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正如金融家所預言的情形相似。但是,在我國,改革初期中國經濟快速增長,主要依托的是勞動密集型人力低成本的優勢,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比較優勢已發生變化:一是人力成本提高,二是人口老齡化和環境承載能力的壓力不斷加大,因此,舊產業繼續轉型升級。
“隨著城鎮化步伐加快,刺激經濟繼續增長的因素還有很多,中國經濟新常態下還是會實現經濟增長,人民收入還會不斷提高,這種情況下,人們對生活質量、食品安全、生態環境以及娛樂休閑活動的要求會越來越高,海南是一個旅游島,在全國也是生態環境最好的地區之一,我相信經濟新常態對海南也是一個戰略機遇期,會給海南的經濟帶來騰飛。”林毅夫表示,現在我國正處在城鎮化加快推進的時期,目前城鎮人口只占全國人口的54%左右,而發達國家已經達到80%以上,“作為中等發達國家,即使面臨經濟下行的壓力,但是后發潛力很大”。
那么,新常態下,如何發揮后發優勢助推實現經濟騰飛呢?林毅夫認為有兩種機制:一種是現有的產業進行技術創新;另一種是產業轉型升級,即不斷涌現高附加值的產品,并且,“不管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促進經濟增長主要靠的都是這兩種機制”。
林毅夫強調,新常態下產業的轉型升級將是欠發達地區的后發優勢。當然,除了產業自身的轉型升級,這些地區還要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支撐產業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