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國發院BiMBA bimba-pku 2015年3月22日,2015中國宏觀經濟(上海)論壇暨北大國發院中國經濟觀察報告會舉行。就在上個周末,中國經濟觀察報告會在北大朗潤園度過了她十周歲生日,此次活動為第41期。
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林毅夫、姚洋、宋國青、盧鋒教授分別就經濟增長前景、地方政府債務、杠桿率與總需求管理、“一帶一路”戰略等時下重大而熱點問題與上海的專家、校友、微信粉絲及公眾展開了互動交流。
姚洋教授的精彩觀點,都有啥呢?小編總結了幾條, 搶鮮看下撒:
1、中國的貨幣從銀行流到實體經濟倒手太多,過程越來越長,資金空轉。經濟中血栓不少,房地產就是。泡沫雖然破了,但是沫沒撇干凈。
2、用一萬億來置換不是解決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根本辦法,那只是把短期快到期的債務置換成長期,讓它喘一口氣。要從根本上改革才行。
3、中國M2的增速很快,存量也極高,但空轉嚴重,民營的中小企業付的利率極高,15-20%的利率很常見,這就像是在貨幣的海洋里面活活地渴死。
4、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問題的根本在于它不是一個真正的市場主體,在很大意義上是政府的第二財政。
5、改革應該是讓這些地方融資平臺變成真正的企業,哪怕是國企,也比現在這種情況要好。
以下是姚洋教授演講實錄:
剛才魏部長把我們現在的經濟比喻是一個病人,打了麻醉要趕緊做手術,現在我們整個政策更像是病人正在輸血,正輸著卻要把這個輸血管子先拔掉,希望不輸血了癌癥自動好,大概不太可能,還是要邊輸血邊動手術,不輸血動手術是不可能成功的。
這些年我們的M2增速一直高于GDP增速,不是高一點點,高出七八個點,還有物價方面沒有太漲,資產價格漲了, 我們的貨幣流通速度肯定是下降的,而且下降得非常差,這個下降肯定不是我們在金融方面滾動的速度下降了,而且 從銀行流出去到實體經濟的整個過程越來越長,所謂資金發生空轉。
為什么資金會發生空轉呢?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銀行為了規避監管部門的一些監管,表內業務挪到表外,否則沒有辦法活,這個過程當中錢肯定要倒好幾道手,這樣就是推高了M2的增速。實體經濟當中也有一些血栓,房地產行業就是一種血栓,如果按照我們現在的房地產行業態勢,擺在別的國家恐怕也能看到很多房地產企業倒閉,房地產價格也會下來,而在 中國這個事情就很怪,房地產行業泡沫是破掉了,但是沫沒撇干凈,很多房地產企業還在堅持,就是借新債還舊債造成資金的空轉。
剛才魏部長講到 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我們用去了一萬億來置換,其實就是把這個短期快到期的債務置換成長期,讓它喘一口氣。這個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性辦法 ,要有改革。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為什么要改呢?主要有兩點市場上經常說的原因:
首先手段是錯配。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融來了資做什么呢?是來搞公建的,修高鐵、修地鐵、修道路,這些社會回報非常高,高鐵改變了世界,改變了整個地理的概念,但是經濟回報是很低的,現在北京到上海的高鐵已經盈利了,這個盈利不是已經把資金收回來了,只不過是每天運營不虧本了,僅此而已,但是多長時間能夠把本收回來呢?還不知道,所以是經濟上的回報率很低,需要極長的時間,能不能完全用市場的手段來做?這個可能是我們要考慮的,也是有很大的難度,如果我們要計算經濟回報率的話這種公共設施每年也就是百分之二到百分之三,但是借了款可能是百分之七到百分之八,意味著永遠還不了。
其次是時間錯配。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去借的很多錢都是從銀行借的,銀行不可能長期借款,但是這些項目的回報周期都是極其長的,只好是借短用長,實在滾不下去了就借新債還舊債,完全形成了資金的空轉。造成的后果也很嚴重,整個我們市場上的信號就非常紊亂, 中國貨幣奇怪的事情就是在貨幣的海洋里面活活地渴死,M2 的增速這么快,但是企業付的利率極高,特別是民營的中小企業百分之十五到百分之二十的利率都是非常常見的 ,肯定和我們產生的阻礙是有關系的,就是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要改。
怎么改呢?首先就是政企分開,這是八十年代的概念,政企分開就是就是政府和企業分開,恰恰是在地方政府融資平臺上面就是政企不分的最典型,而且是現代式的。我們的國營企業成了市場上的經營主體,但是 我們的地方政府融資平臺不是一個真正的市場主體,在很大意義上是政府的第二財政,特別是當地方政府官員的任期非常短的情況下,因為多數人是不超過三年的,在這種情況下每一屆領導的愿望都是多借債,借完以后還與不還,顯然就是一個金融財政化的手段,后果當然是極其嚴重,一方面資金使用效率很低,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我們腐敗的溫床。 改革應該是讓這些地方融資平臺變成真正的企業,哪怕是國企,先不說民營化和股權多元化,僅僅變成一個真正的國企來經營,也是比現在這種情況要好。
剛才我們說的這些項目其實都不是盈利的項目,怎么去經營?國外在這個方面有很好的模式,就是所謂的PPP模式,翻譯成中文是政府民間的伙伴關系,它的定義應該是明確的,政府給優惠條件,平臺拿著優惠條件到市場上去融資,當然,融來的資可能是從政府融來的,也可能是從私人企業融來的,還可能是從國營企業融來的,這樣政府借錢是非常清楚的,政府給多少優惠政策,投入多少資金都是一清二楚的,再到市場上面融資這個項目政府給了我這么多的補貼,經營十年二十年是不是能盈利,大家就會根據市場化的原則進行決策。個人覺得凡是有穩定收入流的項目大家都可以搞PPP,比如高速公路、高鐵和水廠電廠等等, 最關鍵的是定義清楚政府和融資平臺之間的關系。現在地方政府也開始了所謂的PPP 模式,但是總感覺地方政府借此機會又要大干一場,很多地方政府理解的 PPP 模式就是政府有錢去找一家外面的投資公司再來合營再開一家合資公司,這個完全是搞歪掉了,等于是政府為這家合資公司背書造成了債務的膨脹。
我們老是說怎么理清政府和市場的邊界,討論了幾十年,經濟學里面也討論了無數年,我覺得是要具體到這件事情,就是政府要跟企業切割清楚。有了PPP模式,我們再來談融資的方式。現在中央政府允許地方政府發這種國債,這是一種方式,因為是國債,可以非常長,也是比較適合于做地方的公共設施。這些錢政府可以拿來投入到融資平臺上面,很明確地說我就是這些錢,能不能做自己決定。另一個方式就是把現在的城投債變成一個規范的市場債,因為現在的城投債是這些融資平臺發的,發的過程當中政府到底擔了多少責任大家都知道,政府肯定要擔責任,但是具體擔多少不知道,這樣就會有很多不清不楚的東西。如果我們實現了這種政企的分離,單個企業說有一個項目要發一個市政債,政府的條件都寫得一清二楚,市場的信號就出來了,因為把補貼的部分原來隱性的變成顯性的,市場可以對它進行正確的定價,無論是從利率方面還是從期限來說都可以做到很好的定價,這樣我們的城市運行就會比現在好得多。
目前我們正處在一個高速發展的時期,盡管剛才魏部長說去年的數字有些問題,但還是比較高速。我們創造了海量的財富,但一定要未雨綢繆,這一代人老去的時候中國的經濟增長能夠達到百分之三四已經很不錯了,那個時候我們就沒有這么多資金,應該把今天創造的這些收入變成我們的資產,其中很大一部分要變成公共資產,所以我們應該去做這些公共投資,但是現在我們做的這種方式是有很大的問題,希望通過這一輪的清理和改革能夠真正實現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改革,同時也在前線界定我們政府和市場之間的邊界。
本次活動由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上海市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上海市國有資本運營研究院聯合主辦,由興業銀行、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BiMBA商學院、《上海國資》雜志協辦,并得到了解放日報、東方早報、上海國資、新浪財經、上海觀察、澎湃、鳳凰財經等多家媒體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