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1月7日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林毅夫、姚洋、黃益平、盧鋒教授出席由“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NCUSCR)”與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在紐交所聯合舉辦的“中國經濟:2015預測”研討會后,1月8-9日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代表團又移步華盛頓,繼續探討中國經濟改革。
當地時間2015年1月9日上午,由布魯金斯學會約翰?桑頓中國中心與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聯合主辦的“中國經濟改革:過去,現在與未來”研討會在美國華盛頓特區舉行。會議邀請中美雙方多位知名經濟學者與專家共同討論了中國從朱镕基時代到現在的經濟改革議題以及中美雙邊經濟關系在未來的發展,并與到場觀眾進行了深入交流。
上午9點整,由約翰?桑頓中國中心主任李成博士作開場致辭,歡迎來自中國的學者們遠道而來就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的議題展開雙邊交流。隨后研討會分為三個部分進行。
第一部分回顧了中國朱镕基時代的經濟改革,由約翰?桑頓中國中心高級研究員Jeffrey Bader主持,參與討論的包括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Nicholas Lardy、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教授和約翰?桑頓中國中心高級研究員Kenneth Lieberthal,在簡要地回顧了以前與朱镕基總理交往的一些個人經歷之后,三位學者分別從國有企業改革、建立中國金融體系以及漸進的市場化改革策略三方面充分肯定了總理朱镕基從1998年到2003年對中國經濟改革與騰飛所起到的奠基作用。
首先是在1998年國有企業大量虧損的局面下,朱總理大刀闊斧進行國企改革,大幅提高了整體經濟效率;其次是治理國有企業不良貸款推動了國內金融體系的形成,從原來的四大國有銀行開始發展出政策性銀行、城市商業銀行等多樣金融機構;另外朱總理也充分利用了加入WTO的機遇倒逼國內改革,有力推動漸進式改革在中國復雜的經濟環境下不斷取得突破。林毅夫教授特別指出朱镕基總理給中國甚至世界留下的重要政策遺產之一,就是通過建設基礎設施短期穩增長,長期支持高速增長。
第二部分由約翰?桑頓中國中心高級研究員David Dollar主持,博源基金會理事長秦曉、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益平教授和清華大學布魯金斯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Arthur Kroeber共同探討了當前全面深化改革措施的成果與挑戰。
秦曉介紹了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整體改革方案,并強調改革的有效實施仍需細化施行方式以及各方努力與協調。
黃益平教授主要從國有和非國有、產品市場和要素市場兩個雙軌的視角深入分析了中國的改革方式,其中國有部門改革成功促進了中國經濟增長,但尚未完成,產品市場已基本開放,但要素市場價格扭曲依然嚴重,并阻礙了中國未來的可持續增長。朱镕基總理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的一系列改革,其實就是為了解決第一個雙軌制所引發的一些問題。而現在面對的是解決第二個雙軌制所引發的問題。
Arthur Kroeber肯定了新政一年來在反腐、戶口制度、利率市場化、資本賬戶開放等諸多領域所實現的改革措施,對中國改革前景充滿信心,并希望看到在國企改革上進一步的推進。
最后的部分由多倫多大學羅特曼國際商學院Wendy Dobson教授主持,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盧鋒教授、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Jeffrey Schott、布蘭戴斯大學國際商學院Peter Petri教授共同交流了關于中美貿易與投資關系的議題。
盧鋒教授介紹了中美進行雙邊投資協定磋商的背景,并從農業部門角度分析了這一協定將給中美雙方帶來的收益。Jeffrey Schott認為盡管牽涉到很多政治上的阻力,但中美簽訂雙邊投資協定將是增強雙邊互信、深化雙邊合作最直接可行的方式。Peter Petri教授認為適應于近些年國際貿易格局的結構性變化,新的雙邊協定磋商有助于各國對于原WTO框架下沒有的新議題達成共識。
這次會議是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與布魯金斯研究院關于國內經濟改革與中美經濟關系的合作研究的一個部分。當天下午,國家發展研究院的學者們又拜訪了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