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4日,由中國人民大學主辦、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承辦的第二屆20國智庫論壇在北京舉行。本屆論壇主題為“大金融與綜合增長的世界”。
?“全球經濟的現狀是全球公共產品長期供應不足的結果。G20實現從危機預防到長期戰略規劃轉變的最好辦法就是提供全球公共產品。”全球中小企業聯盟名譽主席、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外籍高級研究員卡洛斯-馬格里諾斯今日在第二屆20國智庫論壇上說。
卡洛斯說,全球公共產品必須滿足的兩個條件,一是要確保其能夠使公眾受益,二是這種益處是普遍的,既有益于國家也惠及民眾。卡洛斯還提到,從本質上講,公共產品有供應問題決定,不能輕易由私人市場提供,另一方面全球公共產品的受益人應當更加多樣化。
卡洛斯進一步說,為了調整這種全球公共產品供應不足的情況,G20可能今后會專注于以更具戰略性的方式處理若干問題。正如在2008年11月針對金融危機最緊迫問題時所應對的那樣,G20可能會將全球公共產品視為在貿易、環境和基礎設施等領域融資以幫助創造就業機會、增加出口和改善民眾生活條件的全球政策成果。
針全球公共產品長期供應不足這一問題,卡洛斯給出了自己的建議:
首先,G20要維護國際金融市場穩定。盡管在這一領域G20完成了大量工作,但還是應當重點關注擴展區域金融協議(包括雙邊互換)及應急儲備安排協議的范圍以及相互評估進程的運作。此外,基礎設施融資也是促進增長的重要議題,值得G20投入更多關注。
其次,G20應當促進出臺極為具體的機制,甚至是成立一個委員會來進行管理、檢測和審查全球層面的區域貿易協定,突出協議內容,確保其與多邊貿易治理保持一致。另外,促進全球價值鏈和全球生產網絡是時下推動貿易和投資的動力,尤其是對于全球中小企業。這需要G20的持續跟蹤。
第三,G20對于相關氣候政策的承諾好壞參半,決不能忽視主要成員因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產生的談判上的實質性差異。G20可以就氣候融資的具體機制進行研究,采取具有可行性的氣候承諾技術開發和實施。
最后,通過推動2015年后發展議程實現長期和平與發展,提出在消除貧困方面有待國際社會實現的具體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