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人工智能時代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
【學思踐悟】
作為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人工智能催生大批新產品、新技術、新業態和新模式,為教育現代化變革和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帶來更多可能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高度重視人工智能對教育的深刻影響,積極推動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進教育變革創新”。當前,高校應以人民為中心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奮力構建以人工智能為支撐的人才自主培養新生態,為中國式現代化培養出更多高質量人才。
人工智能時代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人才自主培養質量事關筑牢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根基。人工智能的核心技術直接關系國家安全與產業競爭力。依賴外部培養或引進人才都存在被“斷供”“封鎖”的風險,只有高質量自主培養掌握核心技術的本土人才,才能突破外部封鎖,實現從基礎理論到關鍵應用的全鏈條自主可控。
人才自主培養質量事關高端人才供應鏈韌性建設。當前,國際競爭已從技術封鎖延伸至人才封鎖,自主培養體系已成為應對人才斷供的重要舉措。構建本土化、規模化、高階化、可持續的創新人才自主供應鏈,能夠為中國式現代化持續輸送支撐產業升級的人才力量,確保國家在人工智能全球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人才自主培養質量事關主導前沿技術標準的話語權。人工智能不僅是技術革命,更關乎規則與話語權的重構。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基于中國技術與應用場景主導前沿技術標準,并在全球科技競爭中搶占制高點,是持續提高我國在前沿技術標準領域國際話語權的重要保障。
堅守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的正確方向
面向人工智能時代,必須清醒地看到人工智能技術及其廣泛應用所引發的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創新鏈、人才鏈的重大變化,精準把握以人為本和科技向善的價值導向,聚焦國家重大戰略和經濟社會需要,牢牢把握人工智能時代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的正確方向,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實現人才與創新活動相互作用以及人才鏈與創新鏈的雙向賦能。
堅持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黨的領導是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的根本保證,“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人才自主培養面臨的根本問題。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2025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民盟民進教育界委員時強調,“實現科技自主創新和人才自主培養良性互動,教育要進一步發揮先導性、基礎性支撐作用”。這些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自主培養之間的內在規律,既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了根本遵循,也為構建中國特色教育支撐體系和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指明了實踐路徑。
堅守智能向善的發展理念。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應從源頭上堅守智能向善的發展理念,努力塑造符合中國式現代化發展要求的科技倫理觀,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人才自主培養全過程,強化科技報國的使命教育,提高人才的政治素養。同步構建人工智能倫理教育體系,如數據安全保護、算法公平性、社會風險防控等,培養兼具技術能力與人文關懷的“負責任創新者”。
堅定實戰牽引的創新道路。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應圍繞國家戰略急需和新興領域,積極探索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模式與路徑,以重大任務為牽引,持續深入促進學科深度交叉融合再創新,積極推動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建設,打造和優化“中心+節點”的高??萍汲晒W絡體系,把優秀人才配置在解決企業難題和現實問題的實戰中,實現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的深度融合與雙向奔赴。
把握人工智能時代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的著力點
只有不斷提高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對人工智能發展作出戰略部署,持續推進政府、市場和社會的跨界合作攻關,讓各方力量擰成一股繩,才能形成發展人工智能的強大合力,使人工智能真正成為支撐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性力量。目前,我國人工智能產業在政策支持、數據資源和應用場景等方面具有較大優勢,與美國同為全球人工智能開發的第一梯隊,但在基礎理論創新、算法技術、算力資源和人才開發等方面仍存在一系列需要破解的難題。面對人工智能發展的歷史性機遇,我國人工智能人才培養需要更加注重結構調整和質量提升,將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主攻關鍵核心技術,確保中國能夠在眾多優勢領域率先實現局部突破,進而牢牢把握人工智能發展的國際主導權。
將人工智能自主知識體系建設貫穿人才自主培養的各環節。在學科體系上,打破傳統計算機學科邊界,融合認知神經科學、量子計算、科技倫理等,建立“智能科學與系統工程”交叉學科,以國產深度學習框架為教學底座全面替代境外工具。在學術體系上,將中文多模態理解、國產芯片適配、智慧社會治理等中國實踐凝練成原創理論,依托國家重點實驗室開展有組織科研,組建大模型攻關聯合體,在國家重大戰略發展領域實施“揭榜掛帥”新型攻關機制。在話語體系上,主導智能治理國際標準的制定,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致中和”理念和“天人合一”智慧融入人工智能倫理設計。突出人工智能相關的高質量教材建設,將人工智能學科的標識性概念、原創性理論、獨創性范式、體系化知識全面貫穿并有機融入原創性教材當中,最終實現人工智能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和教材體系同人才自主培養體系之間的有機協同。
以開放式生態體系賦能人才自主培養體系建設。人才自主培養是一個涵蓋教育資源、學科融合、社會實踐及應用場景等多要素的開放式生態系統。一方面,人工智能技術打破了傳統教育資源的時空限制,推動教育資源從“稀缺性供給”向“普惠性共享”轉型,因此人才自主培養不應僅局限于課堂與校內空間,而應在人工智能技術的賦能下擴展至教育資源配置、學科交叉整合、產學研用融合等多維空間。例如,通過構建國家級教育資源平臺、區域性智慧學習中心等,推動優質課程、科研數據、創新實驗等資源的開放共享,促進教育公平。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依賴于多學科交叉整合,人工智能時代的人才自主培養需要構建跨學科創新實驗室和協同研究中心等平臺,打破傳統學科壁壘,鼓勵學生在多學科交叉領域開展合作研究。此外,應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和產學研用融合,推動高校與企業在課程開發、科研攻關、人才培養等方面的深度協同。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和國家產教融合創新平臺等模式的推廣,有助于提升拔尖創新人才的實踐能力,更好滿足社會對人工智能人才的現實需求。
(作者:王永貴,尚鐸,分別系浙江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浙江工商大學中國智能管理研究院院長,北京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