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經濟學:人文與經濟相互促進共同繁榮
現代化不能只見物質不見人,只講經濟不講人文。只有堅持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堅持以人為中心的文化與經濟相互支持、共同繁榮,才能高質量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人文經濟學的研究視角
2023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指出:“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杭都是在經濟發展上走在前列的城市。文化很發達的地方,經濟照樣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這里面的人文經濟學。”人文經濟學并非單純的學科概念,也不等同于文化產業等由人文衍生的經濟效應,而是人文與經濟交融促進、共同繁榮的理論和實踐的學理性概括。現實中,有的地方文化基礎很好但經濟未必發達,有的地方經濟發達但文化并不繁榮。以蘇杭為代表的江南地區呈現出經濟與文化相互促進、共同繁榮的良好狀態,可以說是人文經濟學的生動實踐范例。以此為樣本,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探討體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中國式現代化的現實路徑,就是人文經濟學的重要內容。需要強調的是,人文經濟學中的“人文”,不僅包括通常所認為的人文內容,還包括道德觀、價值觀,在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同時,還體現市場經濟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基于這種定位的人文經濟學是中國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學理上定位人文經濟學,關鍵是研究經濟和人文相互轉化的深層邏輯和內在機理,這涉及“以文化人—以人促經—以經育文”的轉化過程。以文化人的作用在于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鑄魂育人,促進人的現代化;以人促經即讓現代化的人成為經濟發展的推動者、現代化的建設者和市場秩序的遵守者;以經育文強調以經濟反哺文化增加文化供給,提升文化價值。
從中國式現代化的視角看,人文經濟學體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系:經濟發展需要文化積淀和精神支撐,精神文明建設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需要經濟基礎的支持。兩者之間的相互促進雖有自發因素,但離不開人文經濟學的理論指導和政府的因勢利導。現實中,有的地方文化底蘊很深卻未能轉化為經濟的繁榮,有的地方經濟發展水平很高但文化相對落后,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缺乏依據人文經濟學的有意識的引導和組織。
人文經濟學追求文化現代化的目標,提倡對世界優秀文化的學習和交流,但反對文化西化,強調文化自信。我們有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有條件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發展體現時代和科技特征的現代文化,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并將其轉化為推動經濟現代化的強大精神力量。
人文經濟學就是要探尋經濟發達地區的人文密碼,分析“人”與“文”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推動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第二個結合”,強調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蘇杭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蘇杭地區經濟強的密碼不僅在于其經濟基礎,更蘊含于其文化基因之中。改革開放以來,該地區在實體經濟、發展模式、開放型經濟和高科技產業等領域取得的成就,無不彰顯著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以文化人促進人的現代化
文化體現的是一種道德觀和價值觀,人文與經濟的融合體現在以道德觀和價值觀涵養人,即以文化人,并在此基礎上實現以現代人促進和實現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所要促進的人的現代化,需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
以文促進人的觀念現代化。人的觀念達到現代化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主觀條件。人文經濟學的一個重要功能是促進人具有現代知識、現代觀念、現代思維方式和現代行為方式。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繆爾達爾指出的:“現代技術跟隨現代思想而出現。”一定的文化適應一定的經濟基礎和生產力水平,現代文化的養成又會反作用于經濟基礎和生產力的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然需要沖破傳統思想觀念的束縛,實現發展理念的系統革新,比如從單純追求高增速到強調高質量發展,從支配自然到強調綠色發展,從追求一部分人的富裕到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發展觀念的演進和轉變正是文化自覺的體現。
以文培育企業家精神。企業家精神是創新精神與文化底蘊的統一。蘇杭地區近代以來涌現的企業家群體傳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義利兼顧、以義為先的價值觀。例如,張謇在興辦實業的同時,積極興辦教育和社會公益事業,造福鄉梓,幫助群眾,影響深遠,是中國民營企業家的先賢和楷模。改革開放后,蘇南地區的鄉鎮企業家延續“以工哺農、造福桑梓”的家國情懷,推動城鄉融合發展,體現了對義利兼顧、以義為先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以文涵養科學家精神、教育家精神、工匠精神,并由此產生以人促經的效果。在江南水鄉崇文重教文化熏陶下成長起來的大批文化名人,為中國的經濟、科技和文化的現代化作出了重要貢獻。江南地區“耕讀傳家”之風至今一直保持而且有新的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江南地區依靠崇文重教文化積累起來的豐富人力資本對外資和高科技項目有很大的吸引力。隨著高端產業的聚集以及崇文重教之風的熏陶,高學歷人才越發得到重視,高端創新創業人才會聚江南便不足為奇。近年來,這一地區的崇文重教文化又有新的發展,從重視基礎教育拓展到高等教育,引進各類高科技研究所和高科技研發中心,建設各類產學研創新載體,實施產學研合作項目。由此推動江南地區科教資源高度集聚,高科技企業高度集聚,新質生產力發展迅猛。江南地區崇文重教的文化,培養了當地人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工匠文化與現代科技結合還形成了現代工匠精神。處于國內領先水平的高端制造產業在江南高度集聚,很大程度上與該地區擁有具有工匠精神的勞動者大軍密切相關。
以文建設市場道德規范。市場經濟價值觀和道德觀的養成,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有效運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同地區營商環境的差別,不僅體現在法治環境方面,還深受尊重產權、誠實守信的文化環境的影響。產權保護、信用制度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的有效運行,離不開尊重產權、誠實守信的文化土壤。這種市場文化可能在某些地區是作為一種傳統、習俗自然形成的,誠實守信已成為全社會自覺的行為。
江南水鄉以人促經的文化底蘊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指出:“長江造就了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的千年文脈,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標志性象征,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江南水鄉文化作為長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特質深刻影響著江南地區人的精神面貌,在這一文化中成長起來的人又成為該地區經濟發展的推動者。
一是保持著崇尚實業的傳統。近代以來蘇杭地區就是工商業發達的地區,孕育了崇尚實業的工商文化。從近代張謇等實業家興辦民族工業,到改革開放后蘇南鄉鎮企業的蓬勃發展,這種立足本土、反哺鄉里的精神代代相傳,形成了良性的經濟發展生態。
二是體現崇文重教的底蘊。在文化方面,江南地區孕育出璀璨的文學藝術成就,歷代文人輩出。在教育方面,“耕讀傳家”的傳統培育了大量人才,自從科舉制度創立以來,江南誕生的科舉狀元幾乎半分天下,中國最早的一批留學生大都出于此地,留學歸來的江南人很多都成為近代中國和新中國的科技文化先驅。至今,江南地區依舊是全國科教高地和人才高地,在兩院院士數量、基礎教育質量、職業院校密度等方面保持領先優勢。
三是強調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2023年7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蘇州平江歷史文化街區考察時說:“今天又看了傳統文化街區,到處都是古跡、名勝、文化,生活在這里很有福氣。蘇州在傳統與現代的結合上做得很好,不僅有歷史文化傳承,而且有高科技創新和高質量發展,代表未來的發展方向。”通過將文化遺產保護與舊城改造、城市更新等有機結合,深入挖掘文化遺產,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傳承,江南地區有效實現了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的良性互動,在以文化人的同時達到以人促經的效果。
文化具有與時俱進的演進特征,會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不斷煥發出新的生命力。我國在農村改革初期,鄉鎮企業發展有兩種不同模式——在蘇州周圍產生的蘇南模式和在杭州周邊產生的溫州模式。進入新時代,這兩種模式的文化基因仍深刻影響著當地的發展。就蘇南模式而言,其文化精髓突出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鄉鎮企業的“四千四萬”精神,即“踏盡千山萬水,吃盡千辛萬苦,說盡千言萬語,歷盡千難萬險”的奮斗精神。新時代“四千四萬”精神雖在實現方式上有所不同,但在內涵上都蘊含著抓住機遇、開拓創新、艱苦創業的文化特質。二是集體富裕文化。蘇南鄉鎮企業起步時大都是集體性質,這種集體性質孕育了集體富裕文化。現在鄉鎮企業雖已改制,但蘇南模式的這種文化仍然存在并已演進為共同富裕文化。通過助學助困、完善公共服務等方式,蘇南地區形成了全國領先的均衡發展格局。三是敢于創新的文化。蘇南模式時期,鄉鎮企業創造了“星期天工程師”的模式,從上海、蘇州、無錫等城市吸引工程師利用星期天來鄉鎮企業解決技術問題。現在這種吸引科技資源的模式進一步演化為“星期天科學家”,創新模式不斷升級,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催生出大量產業創新平臺。四是法治誠信的營商文化。現代化的營商環境不僅指法治化環境,還涉及誠信文化環境。完善的法治環境和誠信體系形成了高效的社會關系網絡,能夠顯著降低交易成本和制度性摩擦,形成對資本、人才等的強大吸引力。蘇南模式的這些文化特質在新時代不斷創新發展,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活力之源。
以經育文增加文化供給
中華優秀文化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呼喚著經濟反哺文化,即以經育文增加先進文化的供給。黨的二十大提出“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正是對這一規律的深刻把握。從人文經濟學的視角看,地區發展的價值包括經濟價值與文化價值雙重維度,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提升地區的文化價值,需要以經濟反哺文化增加地區文化供給。
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協同促進人文與經濟的共同繁榮。文化底蘊深厚是經濟文化共同繁榮的必要條件。從全國范圍看,就傳統文化資源來說,到處都有,甚至不少地方要強于蘇杭地區。但蘇杭地區的文化供給強于其他地區,究其原因,除了經濟基礎相對強之外,還離不開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協同推動。在經濟和文化之間、在現代文化和傳統文化之間發揮作用的,不僅有政府,也有市場,兩者協同使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現代文化的供給有了強大的組織力和推動力。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與傳承涉及政治導向和規劃,這是政府的功能;文化項目的市場價值評價則是市場功能,文化項目投資是市場導向的企業行為。推動文化產業高端化發展,是江南地區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發揮協同作用的體現,包括: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推出更多滿足各種文化消費需求的各類文化產品;開展群眾廣泛參與并共享的文化活動,推進文化設施的現代化;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空間。這些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體現了經濟對文化的反哺。
依托科技創新推動文化產業現代化。文化產業兼有文化和經濟的雙重屬性,是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前提下,文化產業的現代化離不開科技的支撐。文化產業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要利用各種現代技術手段,依靠高科技和創意促進影視戲劇作品、體育品牌、書刊、名勝古跡等各種文化載體的現代化。在更好地滿足人民文化需求的同時,提升文化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作者:洪銀興,系江蘇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南京大學原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