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要樹立三種基本意識
【杏壇覃思】
大凡做教育研究,學者要有三種基本意識:良好的問題意識、積極的創新意識、嚴謹的規范意識,這是開展教育研究應秉持的基本態度。
涵育問題意識,優化研究選題
良好的問題意識至少包括三方面:一是問題提出,研究者應有敏銳的目光,時刻做有心人。好的問題是言他人未言、言他人言之未盡、言他人言之未深;二是問題歸納,研究者應善于由點及面,總結歸納問題。例如,許多問題都來自教育實踐一線,很零碎,待歸納,如課堂教學中的課堂紀律、教學氣氛、學習態度等實質上都不是一個點的問題。而這往往內蘊著個體學習的動力問題。三是問題上升,通常問題在由點及面的基礎上要更上一個臺階,要有新思考。如課堂教學的組織實施這一問題,其實就涉及教育學、心理學、組織學、行為學、管理學、傳播學、文化學等諸多領域。
問題從哪里來?要學會從工作中發現問題,如專業學習、教學改革、教學實習、科研服務、校企合作等各類教育問題。要學會從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在學習教育教學經驗、教育管理經驗、教育研究成果中發現總結,如教育方法的適切性關涉教育對象、教育目標、專業程度、課堂教學方式等。要學會從新的研究問題中發現問題,如在開展教改、課題研究、論文寫作過程中出現的一些新問題,隨形勢環境、研究樣本、研究方法的變化都會帶來更多新問題和新結論。可以說,有了好的問題,找到合適的選題,就有了研究的高起點。
此外,還要更多關注外部關系規律的研究。教育的實踐特征要求我們積極關注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改革和發展的新形勢和新變化,主動尋求教育改革的應對策略,而不是關門辦學,閉門造車。要盡可能地將有組織科研和自組織研究結合起來,形成良好的問題意識和研究意識。
培育創新意識,提升研究品質
學校教育的根本在于人才培養,教育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促進每個學生的健康發展,要培育創新意識,在研究方向、研究方法、研究結論的創新性和研究目標的發展性上下功夫。
創新研究需要理論支撐。發現問題、開展學術研究一定要依靠理論支撐,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力求有所創新。要講求學術研究的基本思路,切不可自說自話,也不能主觀臆斷,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據。這里的“理”是指以教育理論為主的相關學科理論,“據”包括論據的質量和數量要求。要避免無本之木、無源之水類的“拍腦袋式研究”。
創新研究需要系統綜合。在研究過程中,要有系統、綜合的視角,以單一視角找尋改革路徑通常是不可能有創新的。如開展學生學習研究,不能簡單從教師個人、教務工作人員等單一視角出發,應該具備系統綜合的選擇策略,這樣的改革路徑才有理、才可行、才有實效。
創新研究強調多學科與跨學科視角。面對日常問題開展教育教學研究,要提倡充分借鑒多學科視角,開展多樣化研究。如運用社會學的觀點分析社會分層與高等教育機會;運用政治學的觀點分析高等學校的結構及其運行;運用管理學的觀點分析大學治理與教育公平問題;運用系統科學的觀點分析作為社會學術系統的高等教育系統等。
強化規范意識,遵循學術范式
教育研究的結果和結論通常需要研究者寫就學術文章來呈現。在寫學術文章時,應嚴格遵循范式,在學術規范方面恪守規范性要求。這種規范意識需要在日常學術研究的訓練中養成和強化。
一是文章結構規范完備。通常學術文章要從問題提出開始,介紹研究的背景和意義,逐步引出相關學術觀點,進而開展充分論證,這是結構完備的常態;研究一個學術問題要從系統分析問題出發,文章結構要系統化、成體系;科學化是指文章結構的搭建要科學合理,要圍繞主題開展研究,不能“顧左右而言他”。
二是文章邏輯清晰有序。學術論文講求論證的邏輯層次清晰,觀點的主次要分明,論述的層級要清晰,能讓讀者清楚地看到作者的觀點和研究思路;研究的邏輯演進脈絡要分明,通常是先整后分,層層推進,要有利于學術觀點的表達與縱深推進;文章邏輯也要講求整齊有序,如歷史邏輯的整體性與有序性、標題的可比性與對仗性、研究內容表達的并列性、系統性等。要讓讀者一眼分辨出這是一篇學術文章。
三是摘要、關鍵詞、參考文獻精練規范。摘要是文章的眼,關乎文章學術影響力的發揮,要求精確、簡潔、客觀陳述、不加修飾;關鍵詞要參考相關標準認真梳理,精準反映論文主題,而不是把主題拆成幾個詞;參考文獻要求精準、規范,符合學術期刊的相關標準及所投期刊的要求。
(作者:沈廣斌,系江蘇教育報刊總社《江蘇高教》編輯部主編、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