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擔當作為的“組織堤壩”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落實“三個區分開來”,激勵干部開拓進取、干事創業。組織部門作為黨管干部的重要職能部門,要以容錯機制保護干部,鮮明導向引領干部,精準考核識別干部,推動形成“干部為事業擔當、組織為干部擔當”的生動局面。
健全“兜底賦能”容錯機制,讓敢為者“有底氣”。改革創新是一個試錯、突破的過程,無經驗可循、無先例可依,如果剛出問題、稍有差錯,就求全責備、諉過于人,容易催生“多做多錯、不做不錯”的不良風氣,極大挫傷干部干事創業熱情。讓干部卸下思想包袱、輕裝上陣,既要厘清“有意而為”還是“無心之失”、“打破桎梏”還是“違紀違法”、“缺乏經驗”還是“明知故犯”等邊界情形,也要精準把握好執紀問責與容錯免責之間的關系,同時還要兼顧性質程度、程序方式、后果影響等各方面要素,給敢闖敢干、敢想敢試的干部吃下“定心丸”,全面消除干部“一‘錯’否決、談‘錯’色變”后顧之憂。
倡樹“能上能下”用人導向,讓失誤者“有奔頭”。用人干事,重在導向。只有牢固樹立“重實干重實績”的鮮明導向,暢通“下后再上”的路徑通道,才能讓“下的”干部更有為,更具動力和沖勁?!澳芟隆笔鞘侄?、不是目的,不能簡單地搞“一下了之”,要通過談心談話、結對包幫、實戰歷練等形式,了解干部的思想動態和工作狀況,深挖“下”的問題癥結,搭建“上”的平臺環境,及時消除因崗位變動產生的倦怠情緒。對處分期滿、工作業績扎實的干部,經組織考察、符合任職條件的,要積極提供晉升的渠道機會,真正讓干部下得去,更能上得來。
優化“指向性強”考核體系,讓觀望者“有動力”。科學的考核評價機制是知事識人的重要抓手,也是抓好兩頭、帶動中間,激勵干部干事創業、擔當作為的“指揮棒”。因而,要將實績導向立得更加牢固,考核結果運用得更加充分。注重考核指標的實績評估,通過設置關鍵性、引領性指標,綜合分析評判干部的綜合素質、能力結構,讓知難而上、真抓實干成為干部共同追求的價值取向。堅持把考核導向同用人導向相銜接,破除論資排輩、平衡照顧等隱形臺階,對工作有魄力、干事有熱情、業績創一流的干部,在評先樹優、職級晉升、教育培訓等方面予以重點傾斜,用“干多干少不一樣、干好干壞不一樣”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對標看齊、奮勇爭先。(山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