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特約評論員 許啟啟
7月9日,國新辦召開“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會上公布了“十四五”成績單:中國經濟總量連續跨越110萬億、120萬億、130萬億元人民幣三個門檻,今年預計可以達到140萬億元人民幣左右;前4年中國經濟平均增速為5.5%,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一直保持在30%左右;去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規模比“十三五”末期增長近50%,增量達到1.2萬億元,研發投入強度提高到2.68%,科技重大創新步伐加快,科技創新帶動產業不斷向中高端轉型升級;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社會保障體系、醫療衛生體系;建成了全球最大清潔發電體系;單位GDP能耗四年累計降低11.6%,相當于減少11億噸二氧化碳排放量,等等。
高質量發展是“十四五”時期的鮮明特征。過去幾年,中國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聚焦新興技術和綠色轉型,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中國經濟走向更成熟的發展階段。中國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推動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科技創新不斷取得新突破,科技“突圍”“破圍”能力顯著增強,在多個前沿領域從“跟跑者”成為“領跑者”。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顯著特征,近年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日益綠色化、低碳化,綠色轉型步伐更為堅實,綠色經濟成為中國經濟發展新的引擎。
中國在“十四五”時期取得的社會經濟發展成就著實來之不易。從外部壓力看,“十四五”時期國際經濟形勢尤為復雜,新冠疫情的沖擊使本已脆弱的世界經濟雪上加霜,而西方大國的科技封鎖、貿易霸凌更使中國經濟發展面臨嚴峻挑戰。從內部因素來看,隨著中國經濟體量的持續增大,保持高速增長的難度也呈指數級上升。根據相關數據,“十四五”時期中國經濟增量將達到35萬億元,超過世界經濟排名第三國家的經濟總量——可見保持經濟高速增長的難度之大。而且中國經濟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促進國內消費、穩定房地產市場等多方面復雜因素為中國經濟增長帶來更大的挑戰。
即便面臨內外的巨大部挑戰,中國經濟仍能穩住自身發展勢頭。在“十四五”時期的前4年,中國經濟平均增速為5.5%,遠高于美國和歐盟。中國連續多年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為全球經濟增長持續輸出強大動力。中國始終是世界經濟的動力源和穩定器,是世界發展最穩定、最可靠、最積極的力量。
中國經濟巨輪之所以能在驚濤駭浪中勇闊前行,關鍵在于中國經濟具有強大的韌性。一方面,中國作為超大規模經濟體,具有很強的抗沖擊能力,尤其是中國龐大的國內市場能夠為抵御外部沖擊提供充足的緩沖空間,也能夠為推動經濟復蘇、增長提供強勁動力。另一方面,中國政府擁有管理提振經濟的決心和能力。在冷戰結束后的30多年里,美西方鼓噪的各種“中國經濟崩潰論”不絕于耳,但無一例外最終破產。究其原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應對經濟重大風險和挑戰方面具備獨特優勢。“十四五”期間中國所取得的經濟社會發展成就恰恰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強大韌性。
回望“十四五”這段“風雨兼程見彩虹”的壯闊航程,中國以超乎預期的成就回應了世界的關切。當“十五五”的藍圖即將展開之際,一個制度優勢更鞏固、創新活力更強勁、發展基礎更堅實的中國,必將以更大的確定性為自身發展開辟光明前景,為動蕩的世界注入寶貴的穩定力量。(作者系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副研究員、法學博士)
編審:高霈寧 蔣新宇 張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