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評論員 華章
5月12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新時代的中國國家安全》白皮書。當前,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和平還是戰爭?繁榮還是衰退?團結還是對抗?人類又一次站在了歷史的十字路口。白皮書全面闡釋新時代中國國家安全工作的創新理念、生動實踐和建設成果,展現出中國構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世界的不變初心,為全人類實現孜孜以求的繁榮安定美好愿景提供行動指南。
中華民族崇尚和平,講求和合共生?!昂汀薄昂稀倍值莱隽酥腥A文明的處世之道——主張親仁善鄰,追求共同安全,進而實現自身安全。2014年4月15日,在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地提出,必須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政治安全為根本,以經濟安全為基礎,以軍事、文化、社會安全為保障,以促進國際安全為依托,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個被確立為國家安全工作指導思想的重大戰略思想,它全面汲取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是當代中國對世界的重要思想理論貢獻。
當下的世界,大國博弈加劇,地區沖突不斷,歸根結底就是一些國家依然秉持零和博弈思維,企圖以犧牲他國安全為代價,追求本國的“絕對安全”。這種排他、煽動對立的安全觀,已成為實現全人類共同福祉的障礙。而總體國家安全觀摒棄了這些過時的安全觀念,倡導“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新安全觀,以及“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安全治理理念。這種理念強調各國安全相互關聯,反對單邊主義和霸權模式,主張通過多邊合作與對話,實現普遍、平等、包容的安全,為全球安全治理提供了更符合時代發展的新思路。
2022年4月,在博鰲亞洲論壇2022年年會開幕式上,習近平主席鄭重提出全球安全倡議,倡導以團結精神適應深刻調整的國際格局,以共贏思維應對各種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風險挑戰,攜手打造安全共同體。這一倡議順應了國際社會維護世界和平、防止沖突戰爭的迫切需要,為消弭國際沖突根源、應對國際安全挑戰、實現世界和平發展提供了新方向。
不搞“從實力地位出發”的霸權操弄,始終堅持國家不分大小、貧富、強弱一律平等,始終堅持以信為本、以禮相待,始終堅持以維護各國正當安全利益來共創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中國的全球安全觀代表了大多數國家的根本利益,反映了大多數國家的安全訴求,為化解包括烏克蘭危機在內的地區安全困境開創了新局面。
此外,總體國家安全觀還注重統籌發展和安全問題。強調發展是第一要務,通過解決全球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深層次問題,從根源上化解全球安全局勢的長期動蕩。以可持續發展促進可持續安全,為全球安全注入了持久的生命力。
為此,中國積極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制定的“零饑餓”目標,是聯合國糧農組織“南南合作”框架下資金援助最多、派出專家最多、開展項目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已經與全球140多個國家建立長期穩定的農業合作關系,向發展中國家推廣1000多項農業技術,為80多個發展中國家培訓超過1.4萬名雜交水稻專業技術人才,提升了全球糧食生產能力,維護了世界糧食安全,促進了全球的可持續安全。
能源合作方面,中國通過一大批惠民生的“小而美”項目,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積極拓展綠色能源領域合作,為所在國提供了清潔、安全、可靠的能源供應方案。中國企業投資建設的德阿風電項目每年為南非供應穩定的清潔電力約7.6億千瓦時;卡魯瑪水電站助力烏干達成為區域電力供應樞紐;索西安地熱電站提升了肯尼亞電力供應的穩定性和可靠性。這些合作項目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推動以高質量發展促進高水平安全。
生態治理方面,中國推動成立“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與42個發展中國家簽署53份氣候變化南南合作諒解備忘錄,開展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項目。2022年12月,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上,中國率先出資15億元人民幣成立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2024年10月,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六次締約方大會期間,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支持的首批9個小額項目獲得通過,支持發展中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事業。中國積極參與全球生態治理,為應對全球性生態挑戰貢獻力量,促進了全球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和生態安全。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中國在統籌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的基礎上,以實際行動踐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以及“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為彌補人類“和平赤字”貢獻了中國智慧,為應對百年變局下的全球挑戰提供了中國方案。展望未來,中方將始終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站在人類進步的一邊,不斷為全人類共同發展和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編審:蔣新宇 張艷玲 蔡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