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特約評論員 劉曉偉
3月30日,第13次中日韓經貿部長會議在韓國首爾舉行。中日韓三國就加強區域經濟合作、穩定供應鏈、加強出口管制磋商等達成多項共識。
在特朗普政府濫施關稅導致國際經濟秩序遭受嚴重沖擊的背景下,中日韓三國時隔5年半后重啟經貿部長會議,具有多重積極意義。這不僅有助于聯合抵御外部政策沖擊,也將充分釋放“1+1+1>3”效能,鞏固區域經濟韌性,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推動全球經濟包容性增長。
會上,三方達成《第13次中日韓經貿部長會議聯合新聞聲明》,就加強貿易投資合作、區域及多邊合作、數字和綠色經濟合作等多項議題達成重要共識。
一是支持多邊貿易機制和區域經濟一體化,加速推進中日韓自貿協定(FTA)談判。三國重申支持以世界貿易組織(WTO)為核心、以規則為基礎、開放、包容、透明、非歧視的多邊貿易體制,同時強調推進WTO必要改革,更好應對當前貿易挑戰。三國明確將繼續以透明、順暢、有效的方式落實《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加快RCEP擴員進程。除加強多邊框架內的三國合作外,本次經貿部長會議還特別提到“就加快中日韓自貿協定談判保持討論”。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長官安德根說:“有必要加強三國均已參與的RCEP的實施,并通過韓中日FTA談判為三國擴大貿易合作打造框架。”
二是加強供應鏈合作與出口管制對話,營造可預測且可靠的營商環境。三國將加強供應鏈合作和出口管制溝通,努力打造全球公平競爭環境,營造自由、開放、公平、非歧視、透明、包容、可預測的貿易和投資環境。三方將在日本舉辦的第九屆中日韓工商峰會和在韓國舉辦的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中繼續保持合作。
三是深化數字與綠色經濟等新興領域合作。三國強調,將通過清潔能源部長級會議和亞太經合組織(APEC)能源部長級會議等多邊平臺加強協作,通過技術共享促進可再生能源、核能、氫能及衍生物,以及碳捕獲、利用與封存等零碳能源合作。三方也承諾,通過APEC數字經濟指導小組等多邊框架推進數字合作。
此外,會議還就加強地方層面的商業和技術交流、支持中日韓三國合作秘書處推出年度《中日韓經濟報告》等達成一致。
面對特朗普政府關稅政策的不可預測性,挖掘區域內生增長動力和擴大區域內貿易投資合作,成為中日韓三國降低風險的理性選擇。中日韓經貿合作起步早、成果多、潛力大,產業結構互補性強,各自具有差異化競爭優勢,貿易投資增長空間大。目前,中日韓間已建立了包含雙邊、三邊、區域在內的多層次、多領域經貿合作機制,尤其是RCEP為中日韓經貿合作提供了一體化制度框架。在此基礎上,三國加強供應鏈合作和出口管制對話,有利于增強半導體、汽車等關鍵產業協同能力,降低對單一市場依賴,維護區域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中日韓FTA的推進,將進一步激發區域發展內生動力,釋放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紅利,打造區域經濟合作新增長點,優化區域內產業鏈供應鏈布局,拉動三國經濟增長。
作為亞太重要國家和全球重要經濟體,中日韓共同構成全球制造業的東亞樞紐,在全球供應鏈中占據核心位置。三方合作的生機活力將為亞太區域合作注入強勁動力,為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提供關鍵穩定錨。中日韓經貿合作議題也涉及促進技術共享和打造更多“中日韓+”合作項目以帶動地區合作發展,推動綠色和數字經濟以助力可持續發展,塑造公平競爭環境以應對共同挑戰等多個層面,展現出推動包容性增長的巨大潛力。
此次中日韓經貿部長會議是三國時隔5年半的首次重啟,標志著三國經貿領域高級別經貿對話機制正式恢復。這也是繼第11次外長會后中日韓又一次高級別互動,釋放出保持穩定互動對話的積極信號。不過,三國間政治互信不足、美國因素干擾等仍將影響合作進程的實際推進。能否在自貿協定談判等關鍵領域取得實質性突破,將決定中日韓合作機制的長期成效。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所言,“有風有雨是常態,風雨無阻是心態”。從首爾出發,三國需以更務實的態度推動合作,打造區域經濟一體化新范式,為亞太乃至全球經濟的穩定繁榮貢獻力量。(作者單位系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
編審:唐華 蔣新宇 張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