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特約評論員 周密
6月12日,歐盟委員會發布對華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的初裁結果,擬對進口自中國的電動汽車征收臨時反補貼稅。這項決定預計于7月4日左右實施,屆時,歐盟將對比亞迪、吉利汽車和上汽集團分別加征17.4%、20%和38.1%的關稅;對其它制造商將征收21%的關稅。
漫畫:保護主義輸掉綠色未來
歐盟從去年啟動的反補貼調查本就是保護主義行為,而且在11月2日結束調查前,歐盟就基于不完全的調查結果,不顧其成員國和汽車制造企業的反對作出加稅決定,向市場釋放了錯誤信號,對全球經貿活動和創新都產生不良影響。
作為多邊經貿體系的重要創立方之一,歐盟經濟受益于全球化,也始終強調遵循多邊規則解決問題。盡管世貿組織允許各成員在出現國際貿易糾紛時采取貿易救濟措施,但多邊協定更強調約束此類行為,以避免干擾正常的經貿秩序和市場預期。如果所有的貿易爭端都采取直接征稅的方式加以應對,全球供應鏈將變得十分脆弱。
近年來,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迅速發展,是由制造業基礎能力與市場需求匹配共同促成,新能源汽車企業作為市場主體,通過創新和系統推進,形成了全球新能源汽車領域的競爭優勢。而在歐洲,雖然傳統汽車業發展成熟,但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前行緩慢,市場存在明顯供不應求狀況。歐委會估計,中國電動汽車在歐盟市場的份額已從2019年的不到1%上升至8%,而2025年可能達到15%。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占率的提升,是技術創新升級、持續擴大市場開放和減排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等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此次反補貼調查由歐委會繞過歐洲汽車企業直接發起,本身就反映出歐委會的猜想和市場的感受之間存在明顯“溫差”。作為歐洲汽車行業的主力軍,多家德國汽車制造商對此次歐盟反補貼調查反而憂心忡忡。大眾、奔馳、寶馬迅速作出回應,反對初裁及加稅決定。2018年以來,歐盟就一直飽受美國加征的232關稅影響,經濟發展成本增加,應對地緣政治等其他外部沖擊的轉圜空間被大幅壓縮。此次加稅以及可能帶來的連鎖影響,無疑將進一步削弱歐盟尊重規則、崇尚自由貿易的國際承諾,打擊全球投資者信心,導致歐洲市場的競爭力下降。
作為全球化發展水平較高的產業,汽車業有著密切的國際分工與協同,早就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技術創新和環保能耗等通過市場競爭和良好的傳導機制推動行業整體持續發展。中國新能源汽車所代表的快速迭代和規模經濟,推動了全球汽車產業的持續演化發展。而歐盟通過關稅壁壘,將中國企業和產品排除在市場之外,或許會在短期內為本土企業留出一些空間,但消費者需要為此買單,在失業率上升、通脹壓力巨大和地緣政治沖突的諸多挑戰下,歐盟消費者在選擇電動汽車時勢必更多考慮其經濟性。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此前美國政府出臺的《通脹削減法案》明確對在美國生產的電動汽車提供高額補貼,導致一些歐洲企業被迫將產能轉往北美。但對于美方這種明顯的不合理補貼,歐方卻置若罔聞,反而盯著中國電動汽車窮追猛打,是典型的“雙標”行為。(作者系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
編審:唐華 蔣新宇 張艷玲
注:本文由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中國正能量網絡傳播專項基金資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