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網4月16日訊(記者 楊佳)8169萬噸,這是去年中國進口大豆的量。如果對這個數字沒有概念,再換一個說法,種植這些大豆需要耕種6.7億畝土地,中國要保住的耕地底線是18億畝,也就是說要生產這些大豆需要中國分出三分之一的耕種土地,顯然這不現實。農業部新聞發布會上,農業部科技教育司廖西元司長講,要滿足國內大豆消費需求,在發展國內生產的同時,還要靠進口來彌補。
目前中國進口大豆主要用于兩方面:一是飼料豆粕,二是食用豆油。國內大豆總產量遠不能滿足需求。從1996年起,中國成為大豆的凈進口國,進口量從當年的111萬噸持續增加到2015年的8169萬噸。
全球大豆貿易中,主要是轉基因大豆。進口轉基因大豆是由世界大豆生產貿易決定的,2014年全球大豆種植面積“16.5億畝”,其中轉基因大豆“13.6億畝”,約占82%。中國進口總量占世界貿易量的70%,但只占世界生產量的30%。也就是說,大多數的轉基因大豆還是在國外消費。
不論外國人吃不吃轉基因大豆,最終我們關心的還是中國老百姓餐桌上的轉基因大豆及其制品安不安全。
廖西元司長說,目前中國已經建立了涵蓋1個國務院條例、5個部門規章的法律法規體系,覆蓋轉基因研究、試驗、生產、加工、經營、進口許可審批和產品強制標識等各環節。他講,要申請我國進口安全證書,必須滿足四個前置條件:一是輸出國家或者地區已經允許作為相應用途并投放市場。二是輸出國家或者地區經過科學試驗證明對人類、動植物、微生物和生態環境無害。三是經過我國認定的農業轉基因生物技術檢驗機構檢測,確認對人類、動物、微生物和生態環境不存在風險。四是有相應的用途安全管制措施,批準進口安全證書后,進口與否,進口多少,由市場決定。
在國際上,對轉基因安全的評價兩種類型:一種是美國模式,他們是針對產品,研究出來的產品,不管是轉基因技術還是什么技術,就是對這個產品進行評估。另一種是歐盟模式,他們是對過程評估,只要是使用轉基因技術,都對技術過程進行評估。
中國的安全性評價體系的技術標準和程序是世界上最嚴格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孔明說。他介紹,國家要求對農業轉基因生物進行實驗室研究、田間、小規模的中間試驗、大規模的“環境釋放”、生產性實驗,五個階段進行全面的安全性評估。
以農業部批準的轉基因抗蟲水稻“華恢1號”和“Bt汕優63”轉抗蟲基因水稻為例,安全性評價長達11年之久,包括一系列的環境、生態,還有食品安全評測。其中除了國際通行的標準以外,還增加了大鼠三代繁殖試驗和水稻重金屬含量分析等指標。
吳孔明從表示,轉基因是一項中性技術,研發出來的產品是需要進行一系列的安全性評價。只有經過安全性評價的轉基因產品才能上市,上市的轉基因產品它的安全性和傳統的食品是等同的。
轉基因技術是一項新技術,公眾對它安全性的認識可能還需要有一個科學認知和接受的過程。但現在大家能做的是科學的看待它,做到不信謠、不參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