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板升鄉(xiāng)弄勇村弄朝屯,藍紹發(fā)在外出務工前,請人從街上運回一車水,為留守家中的父親及孩子在雨季到來前備用。剛建新房的藍紹發(fā)計劃過兩年再修建自家的小水柜(3月2日攝)。
“一擔水、一瓢汗,累死莊稼漢。”這首流傳的古民謠,是過去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西北部瑤族群眾應對長年缺水生活的真實寫照。千百年來,他們與大自然抗爭,祖祖輩輩對“水”有著異乎尋常的渴望。板升、七百弄鄉(xiāng)地處桂西喀斯特地形地貌中心,這片土地上,有成百上千個“漏斗眼”,不管多大的雨水,都可“喝光”。世代生活在這里的瑤族群眾,人畜飲水全靠老天恩賜,瑤山下雨當過節(jié),他們每年面臨最為嚴峻的現(xiàn)實就是干旱缺水。因此,瑤山人用大大小小的水桶水缸來承接雨水,儲備起來供應日常使用。當?shù)厝罕姷奈蓓敹计龀鲂鷫Γ靡猿薪佑晁8珊禃r,家家戶戶相互接濟,共渡難關。常年缺水的自然條件嚴重制約了瑤山的發(fā)展,最近十多年來,在當?shù)攸h委政府的帶領下,瑤族群眾在房前屋后修建水柜,積蓄房頂水和巖浸水,并積極開展大規(guī)模的退耕還林活動,把光禿的山體變成了綠油油的山林,使生產(chǎn)生活條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今年,在板升鄉(xiāng)弄勇村,政府正在為村民修建5座300立方米的大水柜。建成后,弄勇村將有11個屯建設有200立方米以上的大水柜。為解決瑤山群眾用水難問題,“十二五”期間,大化縣大力推進瑤山飲水安全工程建設,截至2014年已建設2462座水柜,今年全縣農(nóng)村家庭水柜建設將增至3087座,建成后將大大減輕瑤山百姓“背水”飲用的壓力。新華社記者張愛林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