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旨的開頭一般都是“奉天承運 皇帝制曰” 本報記者 張杰 攝文周艷濤
>>>圣旨“奉天承運”開頭從哪個朝代開始?
在現代的古裝劇中,無論明清還是漢唐,在宣讀圣旨時大多是由太監宣讀,而且開頭常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其實這樣的開頭并非準確。在此次展出的圣旨中,大多為“奉天承運皇帝制曰”,其中,“奉”字放第一行,“天承運”放第二行頂格,“皇帝制曰”放第三行。
據專家介紹,圣旨在措辭方面會因具體的內容而采用不同的措辭,比如有“詔曰、制曰、敕曰”等多種,其中“詔曰”是詔告天下。凡重大政事須布告天下臣民的,使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如皇帝嗣位、太子繼位等。其格式:起首以“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開始,接敘詔告事由,最后以“布告中外,咸使聞知”或“布告天下,咸使聞知”結束。文尾書明下詔的年月日并加蓋“皇帝之寶”。而“制曰”則是皇帝的德音下達,類似于嘉獎令之類的。而“敕曰”是告誡的意思。皇帝在給官員加官晉爵的同時要警告你不要恃寵而驕。
那么,圣旨是不是都以“奉天承運”開始呢?周慶明說,采用“奉天承運”為圣旨,是從明代開始的。之前,在唐代皇帝的詔書中,多采用“門下”兩字,因為圣旨一般由當時的門下省審核頒發,如《肅宗命皇太子監國制》的圣旨,開頭語便是:“門下,天下之本……”也有用“朕紹膺駿命”等詞作開頭語的。魏晉南北朝時期,圣旨開頭語多用“應天順時,受茲明命”八個字,以闡明天子的“正統”。蒙古族的最高天神是長生天,所以元朝時期的圣旨開頭語一律是“長生天氣力里,大福蔭護助里,皇帝圣旨……”最早使用“奉天承運”作為圣旨開頭語的,則是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剛當皇帝時愛用“參酌唐宋”,十多年后才換用“奉天承運”,之后就固定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