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峰斷頸龍燈,傳說是古鄉民為紀念被唐朝宰相魏征誤斬的涇河老龍王而興起的民俗文化活動;一串龍燈有兩個龍頭,龍頭和龍身是分開的,十三截龍身用白布相連,故稱斷頸龍燈。在舞動的時候,龍頭追著龍珠四下盤旋,龍身上下翻滾,光影穿梭,頗為壯觀。中國網圖片庫 尹忠/攝
在湘西雪峰山東麓,有一個人杰地靈的文化古鄉—洪江市洗馬鄉,勤勞樸實的鄉親有舞身首分離的“斷頸龍”燈的習俗,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子孫興旺。
做為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雪峰斷頸龍燈,傳說是古鄉民為紀念被唐朝宰相魏征誤斬的涇河老龍王而興起的民俗文化活動;一串龍燈有兩個龍頭,龍頭和龍身是分開的,十三截龍身用白布相連,故稱斷頸龍燈,這在全國都是獨一無二的;歷經近千年的傳承發展,派生出蚌殼燈,香燈,故事燈,獅子燈,形成獨具一格的集喜慶祈福為一體的民俗文化,并逐漸向外流傳于武陵山區的黔東南,大湘西和重慶秀山等部分地區。
據考證,位居雪峰山麓的洪江市洗馬鄉、塘灣鎮易姓村民的祖先就來自涇河流域。遷入的易氏先民,念念不忘涇河龍王的功德,模仿被誤斬的涇河龍王,用竹篾扎起龍頭、龍身,取名“斷頸龍”。他們把“斷頸龍”做成泥塑,鑲嵌在宗祠屋脊,讓“斷頸龍”至高無上。他們還專門修建了祭祀“斷頸龍”的風雨橋,取名“接龍亭”。千百年來,雪峰“斷頸龍”歷經了初始、成熟、發展和創新的歷程,成為流布五溪大地獨具特色的民間舞樂文化,傳承至今。
在雪峰山區,“斷頸龍”是不能購買的,而是要舞龍人親手制作。制作“斷頸龍”非常講究。先要選好上等的楠竹或毛竹,將其剖成厚度均勻的篾片,然后編織成2米見長的簍子13個,用白色透明的綿紙裱好并噴上茶油,晾干后晶瑩剔透,龍身就算做成了。龍頭的制作要復雜得多,通常是由各村寨的老師傅親自下料主刀。他們首先用彈性極好的小竹條搭一個框架,再用剖好的竹篾精心編織出一個龍頭的形狀,然后分塊糊上綿紙,待綿紙晾干后再畫上圖案。
涇河龍王被斬為13截,僅有龍皮相連。后人用一整條白色布質龍衣將13節竹篾簍子連接起來,便成了龍身。雪峰“斷頸龍”的龍衣之所以采用白布,傳說有祭祀意義。但為了美觀,后人也有的采用彩色布料做龍衣,或在白色龍衣身上添加色彩。
雪峰“斷頸龍”由“萬歲牌”、“寶珠”、“龍頭”和13節龍身組成。其中“萬歲牌”象征皇上,代表皇上開路,拜訪百姓;“寶珠”象征宰相,代表官員領隊,隨從皇上看望百姓;“龍頭”和“龍身”是傳說被宰相魏征誤斬的涇河龍王,象征龍王獻身,保國泰民安。由于“斷頸龍”是在晚上舞的,所以在龍頭和龍身內部都裝有自制的蠟燭。在舞動的時候,龍頭追著龍珠四下盤旋,龍身上下翻滾,光影穿梭,頗為壯觀。
雪峰“斷頸龍”來源于黎民百姓,服務于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易于接受,自覺參與。當地村村寨寨有龍燈,家家都有舞龍人,具有廣泛的群眾性。雪峰“斷頸龍”因為“斷頸”、“分身”,有別于傳統龍燈中的整龍,它斷中有連,連中有斷,時斷時連,變幻莫測,龍頭靈敏多變,龍身靈活自如,自成套路,別具一格。其原生態的獨唱、齊唱及粗獷舞步,給人以回歸自然之美,具有不可替代的藝術價值。雪峰“斷頸龍”起源于中原,發展于五溪地區,凝結和濃縮了我國民間眾多的習俗,是我國南北先民文化藝術的合成,是研究中原文化和五溪文化的歷史活標本。
2015年農歷三月三夜晚,雪峰斷頸龍來到黔陽古城歡慶上巳節,吸引了數萬民眾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