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人的家里,墻上掛著十大元帥和毛澤東、周恩來的畫像,老人說:我這一輩子都敬仰這些人革命偉人。戚輝 攝
韓老1945年5月參加的冀東50團,在團部當警衛員。曾經在薊縣、玉田等地與日軍打伏擊戰。“當時一個團有三個營,下轄9個連。那時候,我們的部隊已經很有規模,各個團都是滿編了,可以說是兵強馬壯。”
說起和鬼子打仗的驚心動魄,老人說:“我們部隊參加過攻打遵化縣城,打了很長時間呢”。
遵化城素有“京東第一城”之稱,建筑精細,質地堅固。城墻高3丈6尺,墻壁厚近兩丈,城墻外的護城河寬約兩丈、深約1丈5尺,易守難攻。偽軍軍令陳天喜抓民夫在城墻上修筑了許多明碉暗堡,妄圖固守。當時遵化城內共有日寇80多人,加上其家屬,共105人;偽軍4000多人。
9月中旬15軍分區組成攻城指揮部。參加攻城的部隊有兩個主力團,加上遵化、興隆兩個縣支隊,另外還有遵化縣六個區的持槍民兵參加外圍警戒,并負責抬擔架和運輸物資等支前助戰工作。9月30日下午,攻城戰斗開始,他們首先做了試探性的攻擊。由于敵人居高臨下,憑借高大城墻的優勢反攻,所以攻城未果。翌日晨南關和東關的偽軍龜縮在兩三個有碉堡的大院里,北關和西關的敵人則收縮到城內。
10月初,他們發起第一次大規模的攻城。“那天下午5點攻城開始,我們的民兵在部隊炮火的掩護下,抬著云梯強渡護城河。突擊隊員們登上云梯爬上城墻,但敵人用刺刀就可以防守,使攻城戰士遭到很大傷亡。”此時的老人仿佛又回到了戰爭年代,“天黑后,敵人又把用煤油蘸過點著的棉花團拋掛在城墻垛口或扔在城墻根下,照得如同白晝,他們集中火力射擊,登城部隊強攻不行,只得暫停攻擊。”
不久,軍區來信說支援三八野炮兩門,已運到山海關。10月下旬,兩門大炮終于運到了后勤部駐地東葦店村,由隨之而來早期投降的4名日本炮兵,先做精細檢修后投入攻城戰斗。只可惜當時指揮部沒有使用重武器的經驗,把兩門炮分別架設在西城區和城西北角,沒集中火力突破一點,所以,盡管炮火威力很大,也只能起到震懾敵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