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海爾集團輪值總裁周云杰接受中國網記者專訪。中國網 何珊攝
中國網3月8日訊(記者 何珊) 去年年底,阿里巴巴宣布斥資28.22億港元投資海爾電器旗下日日順物流,設立合資公司,這一合作讓多年低調運作的海爾日日順受到諸多關注。全國人大代表、海爾集團輪值總裁周云杰在接受中國網專訪時表示,合作是為了創造交互價值,契合了海爾向互聯網時代的服務型企業轉變的戰略構想。
日日順已經打造出國內外唯一覆蓋三四線城市,甚至農村的第三方物流平臺,不僅配送海爾家電,還向其他家電開放,目標是把送貨環節變成用戶增值服務的環節,把配送平臺變成交互平臺。對于合作的意義,周云杰指出,是要在大件物流上形成行業引領的標準,規范互聯網“最后一公里”的標準,希望通過合作給用戶提供最佳的體驗,產生交互價值,而非簡單地送貨。“正是基于這樣的考慮,才有了合作。”周云杰說。
較目前國內其他大件物流配送體系,日日順的優勢顯而易見,其在全國2800多個縣有物流配送站和總計17000多家服務商網點,有9萬輛服務車,8萬名服務兵,這些人生活在用戶身邊,可為用戶提供本地化、面對面的服務。周云杰強調,合作是雙贏的。從阿里來講,阿里通過入股日日順物流,補強其生產圈。而阿里自身是一個大的交易交互開放平臺,積累了很多用戶數據。在合作過程中,日日順的配送和交貨數據,都會建立在供貨平臺上,由雙方共同挖掘用戶需求。
周云杰提到的阿里積累的用戶數據是海爾與阿里聯手一大動因,通過利用阿里在數據、信息上的優勢加快海爾在移動互聯網轉型道路上的步伐。如何利用大數據做好交互用戶的價值,也是日日順今后思考的方向。周云杰對大數據有著自己的獨特見解:“大數據的本質是預測,如果大數據不能產生交互用戶的話,那也只是大數字。”
阿里與海爾的合作是海爾向開放的平臺型企業轉型的重要一步。這個平臺有兩個方向的部署,一個是青島海爾,把過去純粹的家電變成智慧家庭,把硬件變成軟件,每一個硬件有一個芯片,每個芯片都是一個交互終端,這就相當于把家用電器變成交互網器。另一個是香港上市公司海爾電器,力求打造一個虛實融合的價值交互平臺。周云杰介紹,在交互過程中,海爾可以為用戶提供諸如關于房型和水質的解決方案,讓用戶訂制需要的產品,交易既可以在線上也可以在實體店。他說:“有些企業把回款看作交易的結束,而我們把它看為交互的開始。” 日日順創立之初的定位就是建立一個獨立的第三方配送平臺,海爾只是它的客戶之一。日日順已經與眾多家電品牌建立合作。去年“雙十一”,盡管海爾和阿里還沒有合資公司,但80%以上的大家電都是通過日日順平臺來配送的。
周云杰介紹,日日順的目標就是要建成一個圍繞家電、家具、家裝、家飾、家庭飲水、家庭育兒和社區服務的,以家為概念的開放服務平臺,與“服務的海爾”理念相融合。“我們解決的是人和服務的關系,有的品牌解決的是人與信息的關系,比如百度,有的解決的是人與商品之間的關系,比如阿里,有的解決的是人和人之間的交互關系,比如騰訊。怎樣做好人與服務的關系是互聯網經濟里非常重要的一環。”周云杰如是說。
周云杰坦言,如此龐大的物流體系的建成是日日順十年磨一劍的結果。從96年開始謀劃,日日順的渠道建設投入已超過300億,這個數字還只是簡單的累加,如果放到今天再投,遠遠不止這個數字。
周云杰說:“從 96年開始,張首席就開始布局規劃,但他當時沒有想到移動互聯網,只是想要做銷售終端,他認為不是把產品賣出去,而是把用戶的資源買回來。”正是張瑞敏的超前眼光和反彈琵琶的換位思考成就了今天的日日順,使之成為海爾戰略的重要一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