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空曠的,四處被煙熏黑的廠房里,陪伴蔣義東的就是這些鏗鏗鏘鏘的節奏和錘制銅器的響聲。在這個個遍布金屬氣味和仿古油畫色澤的工廠里,那些力量的錘音和巨大的轟鳴交織出了一幅“我們工人有力量”的偉大畫卷。
為挽救、傳承古老的周村銅響樂器制作工藝,蔣義東在90年代企業不景氣下崗后于1995年自籌資金成立了周村東盛民族樂器廠,從事周村銅響樂器的制作生產。2005年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更名現在的周村魯東樂器廠。目前,周村銅響樂器行銷全國,并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目前正在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周村銅響樂器生產已有四百余年的歷史。據記載,從明代開始到清朝時期,冶鑄水平已相當高超。周村銅響樂器發音圓潤、清脆、有水音,音色純正,音量持久,被京劇界譽為“周村派”。1960年梅蘭芳到淄博演出,稱贊周村啰音好、共振好,振奮人心,烘托舞臺氣氛1964年又試制成功新編鐘,1970年我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從太空向全世界播放的樂曲就是周村編鐘演奏的。
相關新聞 | ||||||||
|
文章來源: 中國網 | 本網部分展示作品享有版權,詳見產品付費下載頁面。購買請撥打010-88828049中國網圖片庫咨詢詳情 | 責任編輯: 楊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