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制陶器的大鍋蓋被開啟,竄出藍色火苗。中國網圖片庫 劉國興攝影
四川省雅安市滎經縣六合鄉(xiāng)古城村(古城坪古城上)是滎經砂器主產地,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嚴道古城遺址”的所在地。從某種意義上說,這里是滎經、嚴道的發(fā)祥地,這里生產的砂器才有資格稱“滎經砂器”。1981年前稱“滎經砂鍋”,主要受產品的局限性,那時的“滎經砂鍋”幾成了滎經的代名詞,外地人從砂鍋開始認識滎經。1981年后,隨著產品的多樣化工藝的發(fā)展,統(tǒng)一稱為“滎經砂器”。滎經砂器的制作基本沿用歷史遺留下來的傳統(tǒng)手工作坊生產方式。故產品可能件件不雷同,件件是絕品,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
制作方式分為采料、粉碎、攪拌、制胚、晾曬、焙燒、上釉、出爐、入庫等幾道程序。其工藝要求環(huán)環(huán)緊扣,一絲不茍,其中尤以制胚造型是砂器工藝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手工的輕重、圖案的精致、打磨的程度都直接關系到成品的質量。焙燒的火候、上釉的優(yōu)劣也決定著產品質量。
采料主要指取粘土、備煤渣;加工粉碎,原始作坊采用役牛碾細、和水、牛踩,現都是球磨機粉碎、攪拌機攪拌;制胚采用托轉盤,模具(或不用模具)手工制作,腳蹬踩轉盤。成型、貼花、雕刻、獨特造型均在這一環(huán)節(jié)完成;晾曬采用自然陰干,不宜曝曬;焙燒是將陰干的毛胚放入特制的地坑或燒窯,一般一層煤一層毛胚的放,點火封閉,經1000度以上的高溫焙燒;出爐時,將帶著高溫的產品投入上釉地坑燃燒上釉;最后出爐,降溫后入庫,檢測成品質量分類存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