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3月6日訊 (記者 劉佳)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堅持創新引領發展,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筑牢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6日,在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舉行的界別聯組會上,全國政協教育界別委員就此展開深入研討,在學制改革、招生選拔、人才培養等方面積極建言獻策,助力加快推進教育強國建設。
今年,中國科技快速崛起,以DeepSeek、宇樹機器人等為代表的高新科創類企業科技成果“井噴”,這讓教育界為之振奮、鼓舞。
在6日的教育界別聯組會上,全國政協委員、教育部原副部長、總督學鄭富芝指出,中國制度、道路、文化意識四大優勢是中國科技崛起的根本性決定因素,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首次強調了這四大優勢的意義。
全國政協委員,教育部原副部長、總督學鄭富芝發言。中國網記者 劉佳 攝
各學段分類改革
加強拔尖創新人才選拔與培養
建設科技強國,人才是核心競爭力。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全面提高人才隊伍質量。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加強拔尖創新人才、重點領域急需緊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養”。多位全國政協委員表示,拔尖創新人才的選拔與培養是系統性、鏈條性問題,需要統籌推進各學段分類改革。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科技館館長倪閩景發言。中國網記者 劉佳 攝
針對基礎教育,全國政協委員、上海科技館館長倪閩景認為,應逐步探索學制縮短的方案。教育強的關鍵在于教育的多樣化,這有助于激發活力。當前,全球因人工智能迎來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在這場科技浪潮中,中國是當仁不讓的“弄潮兒”。但從基礎教育本身而言,革新速度晚于科技發展的節奏。他建議,基礎教育嘗試縮短學制為10年,取消中考,初三、高三備戰中考、高考的時間可考慮取消,從而提高教育質量。
全國政協委員、浙江大學黨委書記任少波發言。中國網記者 劉佳 攝
針對高等教育,全國政協委員、浙江大學黨委書記任少波強調,推進教育改革創新、教育數字化改造、教育范式變化正逢其時。特別在拔尖創新人才的選拔機制上,針對當前國家重點領域、戰略需要,人才選拔應“不拘一格”。“近年來,我國高考制度強調公平,取消了多樣化的選拔渠道和方式,只有高考一把尺子。”他建議,綜合各高校辦學水平、特色定位、創新領域等維度,給予高校一些自主選拔、培養人才的空間。
關鍵詞:人才區域合理布局
助力東西部發展比翼齊飛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促進人才區域合理布局,加強東中西部人才協作。對于如何保障東西部人才均衡發展,多位全國政協委員對此提出建議。
全國政協委員、四川大學校長汪勁松發言。中國網記者 劉佳 攝
全國政協委員、四川大學校長汪勁松認為,加強西部高等教育的辦學實力,首先要加強對西部的投入和支持。特別是以人文類學科見長的高校,高度依賴中央撥款,這一問題需要正視。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政法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馬懷德發言。中國網記者 劉佳 攝
談到西部人才流失問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政法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馬懷德建議,國家出臺政策,嚴禁東部高校到西部高校“挖人”,嚴禁“雙一流”高校到“雙非”高校“挖人”,建立健康、良性的人才成長環境,使東西部發展比翼雙飛。
關鍵詞:科技成果轉化效能
激活學界顛覆性技術研發
DeepSeek、宇樹機器人等“杭州六小強”的火爆出圈,讓世人看到中國本土化教育模式的成功,同時也為學界吹來一股“新風”。近年來,“破五唯”的學術重拳不斷,科研成果轉化為市場應用的活力空前。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強調,“健全科技成果轉化支持政策和市場服務,推進職務科技成果賦權和資產單列管理改革,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能”。高校如何更好地轉化科技成果?全國政協委員給出建議。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銳發言。中國網記者 劉佳 攝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銳表示,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的最直接、最便捷的方式,就是以項目引資金、產品論英雄。當前,部分年輕人“卷”在論文中,“卷”在各類職稱評定會議里,還有一些高校青年科創團體為爭取資金支持到處東奔西走。
王銳建議,國家在資金支持上應以重大項目為評估標準,以一人牽頭、青年科研人員參與的模式,在職稱評定方面給予傾斜。同時,在“揭榜掛帥”前應與項目申報人簽訂承諾書,在項目結項時不考評論文刊發數量,而以產品論英雄。“如果沒有產品,就退回資金。”只有這樣的機制,才能促使中國出現更多像DeepSeek一樣的重大科研創新產品。
編審:韓雅潔 張艷玲
【責任編輯:韓雅潔】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京ICP證040089號-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