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3月4日訊(記者王冉)今年的全國兩會恰逢“十四五”規劃開局、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開啟的關鍵歷史節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創新成為我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驅動力。《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中強調:“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全國各地紛紛響應,將當地的發展與國家的戰略部署相結合。
湖北是我國的科教大省,高校和科研院所云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教授丁烈云在接受中國網記者采訪時說,建議加強國家對中部地區的科技創新資源部署,依托科技創新實現高質量發展。
依靠“三種力量”匯聚創新資源
丁烈云指出,今后湖北的發展不能完全依靠資源配置和優惠政策,而應主要依靠創新驅動發展。這就需要通過以下“三種力量”來匯聚創新要素,助力高質量發展。
一是政府的力量,即政府對創新資源的布局,比如重大科學基礎設施、國家研究中心、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中心、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在我國現有的創新基地布局中,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地區都設有國家科技創新中心,中部地區尚未有部署。對此,丁烈云建議在武漢部署國家科技創新中心,進一步完善我國創新基地的區域布局。
二是市場的力量,即通過大型企業來吸引創新要素。丁烈云希望大型企業可以把研發機構布局在武漢,華為武漢研發基地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武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如研發的人力資源豐富、房價不高、湖光山色、環境優美。企業的研發機構可以吸引大量創新人才,形成濃郁的創新文化,進一步驅動武漢的創新發展。
三是社會的力量,即年輕人的自主創新創業。丁烈云認為,勇于創新的年輕人是不容忽視的社會力量。比如深圳,那里以前并沒有什么資源優勢,正是因為匯聚了一批敢闖敢干的年輕人,將這座小漁村建設成了國際大都市。
推動數字城市建設 為高質量發展提供科學支撐
《建議》將“高質量發展”作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思想之一,表明了為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奮斗的決心。丁烈云認為,高質量發展涉及方方面面,就城市建設和城市治理而言,“以前主要靠‘攤大餅’式的大拆大建,現在則是通過改造老舊小區來提升城市的功能和品質,改善社區環境和物業服務水平,從而提升人民的居住體驗。”
丁烈云強調,城市治理的現代化應該與數字城市或智慧城市建設相結合。城市建設的科學規劃應建立在大數據的基礎上,這些數據涉及市政設施、人口數量和結構、經濟社會活動等方面,但目前由不同的部門所掌握,這給制定諸如老舊小區改造方案決策造成不便。因此,丁烈云建議,建立數據共享機制,推動實現各部門之間數據共享,為城市治理現代化提供科學支撐。
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中部布局中的“王牌”
2月18日,湖北省召開科技創新大會,明確指出要提高全省創新布局的集中度和顯示度,加快建設以東湖科學城為核心的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輻射帶動鄂州、黃石、黃岡、咸寧科技創新、產業升級和人才集聚。到2035年,東湖科學城將進入全國第一梯隊,成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中部布局中的“王牌主力”。
據丁烈云介紹,湖北還將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湖北產業經濟發展需要,在優勢創新領域組建7座湖北實驗室,涉及光電科學、空天科技、生物安全、生物育種等領域。丁烈云所在的華中科技大學將組建光谷實驗室,他對中國網記者說:“湖北光谷實驗室將瞄準國家實驗室的建設標準。現在‘武漢光谷’已成為‘中國光谷’,下一個目標是建成為‘世界光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