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名代表提出構建政府采購“云平臺”
采購過程結果公開透明有效防止權力尋租
3月11日,在浙江代表團駐地,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財政廳廳長、省地稅局局長徐宇寧接受《法制日報》記者采訪時透露,他與14名代表共同提出,加快構建全國“一張網”的政府采購信息化平臺,推進政府采購治理能力現代化。
近年來,我國政府采購制度不斷完善、管理不斷規范,政府采購規模從2003年的1659億元增長到2016年的3萬多億元,有力地服務了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但同時也存在諸如“價格高、質量差、效率低”、權力尋租、透明度不高、地方保護主義、政策調控功能發揮不足等問題。
徐宇寧分析:“這些問題的產生,除了市場發育不成熟、制度頂層設計不完善外,很重要的是缺少一個全國統一、規范、透明的政府采購信息化平臺,在具體實踐中仍沿用傳統的IT項目建設思維,建維成本高、信息共享難、服務體驗差,不僅與‘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以及電子商務等新模式蓬勃發展的趨勢不相適應,也與政府采購制度創新的要求不相適應。”
浙江是互聯網技術和信息經濟的先發省份,誕生了阿里巴巴等一批行業龍頭企業,互聯網開發和應用的氛圍濃厚。
為推進政府采購信息化,從2016年開始,浙江與阿里巴巴合作開發政采云平臺,通過“制度+技術”的集成創新,著力解決政府采購領域長期存在的問題,取得明顯成效。
徐宇寧介紹,政采云平臺是集政府采購網上交易、監管、服務于一體的政府采購云服務統一平臺,從2016年8月開始開發。2017年7月,系統功能基本開發完成,并向全省推廣。截至2017年底,全省共有107個區劃上線,入駐單位22532家、供應商40595家,上架商品356萬件,累計交易金額達115.6億元。
記者了解到,政采云平臺還被財政部批復為全國唯一的電子賣場采購試點,成為助推全國政府采購“一張網”、一體化的示范工程。政采云也因此走出浙江、走向全國,國家稅務總局以及廣西部分市縣已上線,上海、青海等省市有了初步合作意向。
“經過近兩年的建設使用,政采云平臺的優勢和成效初步顯現,主要表現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規范政府采購行為,發揮政府采購政策功能,促進實體經濟發展,預防政府采購領域的腐敗。”徐宇寧說,這種優勢,最直接的就是建設成本下降,與傳統的政府自建項目模式相比,云服務模式的系統建設和運營成本下降50%以上。交易成本下降,網上超市、在線詢價、協議供貨、項目采購節資率分別達15%、8%、3%、15%。
同時,采購效率提升,用戶體驗優化,線下零星采購從計劃到驗收支付最短一周,轉網上超市采購后最快一天,網上超市操作流程點擊次數從29次縮減到最短8次。將采購供貨商匯聚在同一平臺,突破商品銷售物理半徑限制,實現“買全國貨、賣全國貨”。
“借助大數據分析功能,政采云平臺實現了價格可比對、過程有留痕、結果可追溯。”徐宇寧補充說,“全方位、一體化、無盲區”的運作監管,讓采購過程、結果都公開透明,相關主體不敢腐、不能腐,有效規避權力設租尋租。
徐宇寧等15名代表建議,由財政部牽頭,依托政采云平臺,通過省部共建、制定電子政府采購制度、統一技術標準、優化業務流程體系等措施,將政采云平臺打造成為全國政府采購信息化平臺,實現政府采購“全國一張網”。提出三項措施:
一是對政采云平臺實行政企合作、省部共建。建議財政部進一步加強對政采云平臺建設的指導,將政采云平臺提升成為“全國的政府采購信息化建設的基礎設施”和云服務平臺。同時,依托政采云平臺的交易數據,適時籌建全國政府采購大數據管理中心,加強政府采購大數據管理和分析應用。
二是積極研究制定全國統一的電子化政府采購的制度。順應“互聯網+政府采購”的發展趨勢,制定政府采購平臺技術規范和相關業務流程、數據標準,規范政府采購電子化交易活動,實現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相互配套、相互促進。
三是推動各地使用政采云平臺系統,避免重復建設。對已經開發建立政府采購信息系統的地區,按全國統一的技術規范和數據標準進行系統升級開發,并以政采云平臺為基礎,實現系統的互聯互通和信息數據的共用共享,加快建立全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網上政府采購市場。(記者 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