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總理李克強5日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披露,2016年中國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大力度,擬安排財政赤字2.18萬億元,比去年增加5600億元,赤字率提高到3%。
這一赤字規模將創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之最,赤字率也首次碰觸了歐盟所謂“3%的國際警戒線”。
當前緣何要擴增赤字?財政風險如何?如何用好赤字?記者采訪了有關權威人士。
擴增赤字是積極財政政策加力表現
根據政府工作報告,2016年中央財政赤字1.4萬億元,地方政府赤字7800億元。安排不列入赤字的地方專項債券4000億元,繼續發行地方政府置換債券。
“今年大幅增加財政赤字,正是積極財政政策加大力度的表現。”全國政協委員張連起說。他指出,國際金融危機爆發8年來,中國經濟增長面臨較大挑戰,經濟下行壓力很大。在這種情況下,需要通過減稅增支、擴增赤字來激發經濟內生動力。
積極財政政策進一步擴張力度,突出標志就是更大力度減稅降費。根據政府工作報告,2016年5月1日起,將全面實施營改增,試點范圍擴至建筑業、房地產業、金融業、生活服務業,并將所有企業新增不動產所含增值稅納入抵扣范圍,確保所有行業稅負只減不增。
同時,將取消違規設立的政府性基金,停征和歸并一批政府性基金,擴大水利建設基金等免征范圍。將18項行政事業性收費的免征范圍,從小微企業擴大到所有企業和個人。
根據報告,一系列減稅降費舉措,今年將累計為企業和個人減少負擔5000多億元。
在減稅降費的同時,積極財政政策也將進一步顯效。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說,明顯標志就是適當增加必要的財政支出和政府投資,加大對民生等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
今年赤字規模2.18萬億元,就意味著政府花出去的錢遠高于收入的錢,企業和個人將得到更多政府資金支持,進而激發市場活力,增強發展動力。
中國赤字率和政府負債率在國際上仍相對較低
3%一直被歐盟等經濟體視為衡量一國財政風險的警戒線之一。今年我國財政赤字率達到3%,碰觸了歐盟警戒線,是否意味著財政風險加大?
“我國財政赤字率和政府負債率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相對較低,這樣的安排是必要的、可行的,也是安全的。”李克強總理在報告中說。
記者查詢歷年數據發現,我國財政赤字率一直保持較低水平。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赤字率始終保持在3%以下,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后的1998年財政赤字960億元,赤字率首次突破1%。此后幾年財政赤字一直高位運行,2000年赤字率曾達到2.9%。
2005年后,隨著穩健財政政策的實施,中國赤字率相應降低。2008年重啟積極的財政政策,赤字規模不斷擴大,積極的財政政策不斷加力顯效。2012年至2015年,中國財政赤字率分別為1.5%、2.1%、2.1%和2.4%。
而近年來受世界經濟周期性波動的影響,主要發達國家的赤字率經常突破3%,如2014年美國的赤字率為4.1%、英國為5.7%,法國為4%,日本為8.8%。
劉尚希說,不少人擔心中國財政赤字率達到3%的所謂“國際警戒線”存在風險,這種擔心是多余的。馬斯特里赫特條約3%的標準是歐盟原先的財經紀律,并非科學標準,以此來衡量中國赤字水平高低并不客觀。各國確定赤字率警戒線應當根據本國經濟發展、物價水平、債務余額、財政政策取向等情況綜合考慮。
增發赤字將彌補財政減收和增加支出
而對于增發的赤字如何使用,財政部部長助理許宏才介紹,擴大的赤字,在適當增加必要財政支出的同時,主要用于彌補減稅降費帶來的財政減收,保障政府應該承擔的支出責任。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財政廳廳長于國安說,2016年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政府通過更多減稅清費政策激發全社會創業創新潛能,著力化解過剩產能和降本增效,并努力改善產品和服務供給,并推進一系列改革,這些背后都需要財政部門提供資金支持。
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中央財政將安排1000億元專項獎補資金支持鋼鐵、煤炭等困難行業去產能,重點用于職工分流安置;為補齊基礎設施和民生領域諸多短板,2016年還將啟動一批鐵路、水電核電、城市軌道交通等“十三五”規劃重大項目,為此中央預算內投資增加到5000億元。
許宏才表示,2016年中國進一步擴大了財政赤字規模和債務規模,從經濟發展水平、政府性債務的現狀以及資產與負債的相互關系看,中國政府性債務風險總體可控。從債務余額來看,2015年底中國地方政府債務余額16萬億元,加上中央國債余額10.66萬億元,占GDP的比重約為39.4%。
劉尚希表示,目前中國政府債務主要用于市政建設、土地收儲、交通運輸、保障性住房、教科文衛、農林水利、生態建設等基礎性、公益性項目,形成了大量與債務相對應的優質資產作為償債保障,從而降低了債務風險。
新華社記者韓潔